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及分析,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探讨两种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视力,分析慢性缺血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差异性,为临床治理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思路。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集到的122例静脉阻塞及18例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按照两种疾病诊断分为两组,制作表格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全身病史、治疗方案及预后视力。通过对比观察分析两组慢性缺血性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特点。结果:对我院122例静脉阻塞及18例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静脉阻塞患者按照阻塞部位及缺血情况分类:缺血性分支静脉阻塞12只眼(9.7%)、中央静脉阻塞6只眼(4.8%),非缺血型分支静脉阻塞59眼(47.6%),中央静脉阻塞47眼(37.9%)。平均年龄60.6±11.8岁。高血压病史50例(40.3%),糖尿病10例(12.4%);伴有一种以上相关疾病20例(16.1%);无相关病史的有37例(29.8%)。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68例,联合激光治疗49例,行玻璃体切割术1例。18例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平均年龄52.6±9.8岁,其中1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例伴有多发性大动脉炎,4例伴有冠心病病史,6例伴有高血压病史,5例伴有糖尿病病史,伴有一种以上相关疾病3例,18例均为药物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统计学分析:分支静脉阻塞患者和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患眼眼压与对侧眼眼压对比分析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低灌注性网膜病变患者患眼眼压与对侧眼眼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与分支及中央静脉阻塞眼压对比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对比分析:暗适应ERG检查: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及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之间a波潜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于分支静脉阻塞a波振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a波振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之间a波振幅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与分支静脉阻塞之间b波潜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b波振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静脉阻塞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之间b波潜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于分支静脉阻塞b波振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静脉阻塞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b波振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静脉阻塞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之间b波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EP检查中分支静脉阻塞、中央静脉阻塞与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P100潜时期延长时间和振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对比分析:静脉阻塞患者及低灌注性网膜病变患者视力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与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壁-视网膜循环时间对比分析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诊断的两种慢性缺血性疾病有其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殊性,但作为同样是全身与局部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治疗需辩证对待,对其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全面评估,进行个性化治疗,但同样也要认识到两者存在的共性及病理基础,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