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鸭、汉中麻鸭与黑番鸭肌肉转录组分析及FKBP5功能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nl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骼肌是动物最重要的组织之一,约占体重的50%。骨骼肌参与机体运动、保护和代谢调节。畜禽的生长性能,尤其是骨骼肌的生长,是决定养殖户经济效益高低的因素之一,因此对畜禽骨骼肌发育的研究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畜禽胚胎期肌肉发育的研究表明,肌纤维的形成机制涉及到祖细胞的激活、祖细胞增殖为单核成肌细胞并最终融合形成多核肌管等步骤。此外,许多基因和转录因子也参与了肌肉增殖和分化的调控。然而,鸭骨骼肌生长发育调控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在我国,鸭肉的产量仅次于鸡肉,人们对鸭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鸭骨骼肌生长在种、属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河鸭属的北京鸭生长速度快、体重大,兼用型的汉中麻鸭则具有生长速度慢、体重低等特点,而栖鸭属的黑番鸭体型大、生长速度较快。为解析不同品种及属间鸭骨骼肌发育的调控差异,提高鸭肌肉产量,本研究以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胸肌和腿肌)为研究对象,比较并分析了胚胎期17 d、19 d、21 d、24 d和27 d(黑番鸭还包括胚胎期31 d和34d)以及6月龄鸭胸肌和腿肌的发育特征;通过检测影响鸭骨骼肌生长发育的部分基因(MyoG、MyoD、Myf5、MRF4、Pax3、Pax7和MSTN)的表达水平,确定不同生长阶段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表现出的品种间、属间及组织间的差异。通过RNA-Seq测序技术筛选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调控通路,对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FKBP5的组织表达谱、CDS区序列及其核心启动子区进行了分析,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FKBP5基因对鸭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FKBP5基因SNPs与番鸭体重的关联分析。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鸭不同生长阶段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规律及骨骼肌肌纤维大小的研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鸭骨骼肌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品种间和属间差异,胚胎期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中的MRFs(MyoG、MyoD、Myf5和MRF4)、Pax3、Pax7和MSTN均高表达,且这些基因在鸭胚胎期的表达高于成年鸭。肌纤维大小在鸭不同品种和属间存在差异,且胸肌/腿肌肌纤维直径、胸肌/腿肌肌纤维横截面积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加,而单位面积内胸肌/腿肌肌纤维数量都随发育时间而逐渐缩小,表明鸭骨骼肌在胚胎期发育迅速。2鸭不同生长阶段胸肌和腿肌的转录组分析对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胸肌、腿肌的RNA-Seq测序结果表明,鸭骨骼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注释主要分布在内含子(INTRON)、同义编码(SYNONYMOUS_CODING)和3’UTR起始(UTR_3_PRIME)中;插入缺失(In Del)的注释主要分布在内含子(INTRON)、3’UTR起始(UTR_3_PRIME)和下游(DOWNSTREAM)中;可变剪切(AS events)主要是第一个外显子可变剪切(TSS)和最后一个外显子可变剪切(TTS)。以Fold change≥2和FDR<0.01作为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标准,发现差异表达基因FKBP5、MYL4、SHISA2、CREBL2、RHEB、IGF2BP1、CSRP3、GDF6、SPP1和KLHL31,以及LAMB2、LAMA2、ITGB1、OPN、FAF1、RGS8、GRB10、SMYD3和TNNI2等主要富集于鸭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调控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ECM-受体相互作用、局部粘附、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MAPK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说明上述基因可能对鸭骨骼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FKBP5在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中均有显著表达,表明FKBP5在鸭骨骼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后面的章节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3鸭FKBP5基因CDS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阶段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研究对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差异表达基因FKBP5 CDS区及其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进行了预测、比较和分析,鸭FKBP5基因存在148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5个氨基酸。鸭FKBP5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没有氨基酸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鸭FKBP5氨基酸序列与鹅和番鸭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69%和98.18%;与鸡(96.20%)、鸵鸟(94.97%)、鹌鹑(92.66%)等鸟类的同源性也较高,但与猪(83.81%)、牛(84.03%)、人(82.71%)和家鼠(79.43%)的同源性较低,说明FKBP5氨基酸序列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保守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鸭FKBP5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FKBP5基因在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胚胎期各组织(心、肝、肺、肾、胸肌和腿肌)发育过程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FKBP5基因在成年母鸭组织中(除肝外)的表达高于公鸭。4 FKBP5基因对鸭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根据鸭FKBP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合成基因CDS区序列并成功构建了FKBP5过表达载体(pc DNA-FKBP5),转染后能显著提高鸭成肌细胞中FKBP5的表达(P<0.05)。CCK-8、Ed U、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KBP5基因能促进鸭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这为FKBP5基因在鸭肌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5鸭FKBP5基因启动子区的分析及与番鸭体重的关联分析构建了鸭FKBP5基因启动子截短片段载体,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鸭FKBP5基因启动子区的核心活性区域为-888 bp/-688 bp,该活性区域包含Myf、CCAAT、TATA和SP1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FKBP5基因与番鸭体重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3个SNP位点(g.4819252 A>G、g.4821390 G>A、g.4830622 T>G)与番鸭的体重显著相关(P<0.05),这些位点可以作为未来鸭育种计划中潜在的分子标记,以提高鸭骨骼肌的生长发育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北京鸭、汉中麻鸭和黑番鸭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为鸭骨骼肌生长发育表现出的品种间及属间差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为差异表达基因FKBP5调控鸭骨骼肌生长发育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国既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作为日常食用肉类中最多的一种,其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肌内脂肪(Intramuscualr Fat,IMF)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含量影响着猪肉的多汁性、风味和嫩度。中国地方品种猪的肉质优于引进品种,原因之一便是其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因此,适当的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肉质一条有效途径。脂肪的沉积包含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
脊椎动物的骨骼肌大部分来源于轴旁中胚层体节,先后经历增生和肥大过程,出生前骨骼肌细胞的数目经增殖分化途径大致已经恒定,出生后主要是肌纤维的肥大增粗以及肌肉卫星细胞响应刺激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修复受损肌纤维。骨骼肌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到包括生肌调节因子(MRF)和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家族在内的转录因子的精确调控。研究表明非编码RNA也广泛参与骨骼肌的发育,其中涉及微小RNA(miRNA)
驯化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实验,针对从野生到家养动物的遗传基础的详细解析将有助于检验已有的遗传学理论、解析表型与基因型的复杂关联以及发现新的遗传学现象,进而服务于现代农业动物精准化的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同时,对动物驯化与人工选择中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野生动物是如何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生存、繁殖以及被人类的开发利用的,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社会发展。在
纤维素作为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限制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关键因素,挖掘高效纤维素酶是提高秸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筛选来源,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其它纤维素降解能力强的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较少,而且通过传统的微生物体外培养方法无法获得不可培养微生物所产纤维素酶。因此,本研究避开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三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内容物
精子发生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精原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单倍体圆形精细胞的变形。这一过程受到基因表达的精密调控。条件性敲除胚胎期生殖细胞内的H3K9me2去甲基化酶基因Jmjd1a和Jmjd1b导致基因表达紊乱和精子发生受损。因此,探究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对精原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机制,对于雄性不育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能够催化组蛋白H3K9甲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良畜禽肉品质,进而生产优质肉类产品已成为当前畜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畜禽肉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肌内脂肪含量直接关系到肉产品质量,影响口感与风味。脂质代谢与畜禽体内脂肪形成与分布密切相关,脂质代谢紊乱引发的肥胖亦不利于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明确体内外影响脂质代谢的关键调控途径,解析其具体作用机理对于畜禽遗传育种的改良至关重要。褪黑素(N-乙酰-5-甲氧基色胺,
PTX3是PTX蛋白家族的成员,作为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合体扩张的标志基因在排卵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TX3在奶山羊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功能和调控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关中奶山羊卵巢颗粒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PTX3在有腔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究FSH、LH和miRNA对奶山羊卵巢颗粒细胞中PTX3基因表达,以及通过PTX3基因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和类固醇生成的分子调控
陕北白绒山羊是利用辽宁绒山羊与陕北黑山羊杂交选育的绒肉兼用型优质绒山羊品种,具有产绒量高、绒质优、耐粗饲和抗逆性强等优点。众所周知,母羊产羔率等繁殖性状作为绒山羊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直接影响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影响绒山羊母羊产羔率的生物学机制,对提高绒山羊的养殖收益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也在山羊繁殖性能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母羊的产羔率是由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骨形态
骨骼肌作为哺乳动物最大的运动器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骼肌发育是一个复杂的、严格调控的过程,主要包括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多核肌纤维的融合。对人类而言,肌肉发育障碍会导致先天性的肌肉疾病,例如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和肌无力综合症。对于家畜来说,肌肉的发育直接影响肉的产量与品质。因此,深入研究肌肉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肌肉的发育涉及复杂的基因和非编码RNAs组成的调控网络,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技术
叉头框蛋白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是生物体内一类关键的细胞调控因子之一,主要通过转录和传导各种细胞因子信号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在哺乳动物肝脏组织内,FOXO1通过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关键调控因子SREBP1的表达,进而抑制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同时促进脂肪酸的分解,最终改变细胞中脂肪酸组成,维持机体内脂质平衡。但FOXO1在反刍动物的乳腺组织中是否调控脂肪酸代谢过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