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合金中裂变产物及合金元素扩散机理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熔盐堆(MSR)是采用熔盐作为冷却剂,燃料直接熔融在熔融盐中的六种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候选堆型之一。其结构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直接与高温熔盐接触,这对合金结构材料的长期服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合金结构材料在服役环境下长期的腐蚀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金内部的活泼元素Cr在熔盐的作用下扩散到合金-熔盐界面,通过电子转移等化学、电化学过程扩散至熔盐中,被流动的熔盐带走。合金元素Cr的选择性流失形成表面点蚀和晶界腐蚀,进一步引起合金材料机械性能下降。另一方面,核素裂变在燃料盐中产生大量的裂变产物,例如95Nb、99Mo、95Tc、103Ru、125Sb、132Te等,它们会沉积在结构材料表面并扩散到结构材料内部,引起结构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乃至性能的降低。特别是裂变产物Te已被证明是引起结构材料在熔盐环境下晶界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合金结构材料的原子扩散行为及机制对于理解其在服役环境下的行为,例如腐蚀、辐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论文铁基材料作为理论模型体系,在发展基于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原子尺度上探索了裂变产物(Te、Nb、Mo、Tc、Ru和Sb)和合金元素(Cr、Al、Mn、Co、Ni和Cu)在金属铁体相中的扩散机理,重点阐述了裂变产物和合金元素在扩散行为上的差异,为铁基合金在熔盐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研究了金属铁中多个代表性固溶元素及裂变产物元素的扩散机制。为了实现大量的结构优化、扩散路径计算及能量分析,满足VASP计算的快速批量提交任务、便捷过程检查及结果分析的需求,设计开发计算辅助程序Vasp CZ。该程序已经在Git Hub开源,提供了命令行用户界面和底层的python库,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2.论文研究了裂变产物Te及多种合金固溶元素Cr、Al、Mn、Co、Ni、Cu、Mo、Nb、Ti、V和W在体心立方铁(bcc-Fe)中的稳定性及扩散行为。对于裂变产物Te的稳定性,由于较大的原子尺寸,Te原子倾向存在于取代位,其形成能为1.03 e V,远低于间隙位(8.109.12 e V)。Te与单空位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吸引作用,且Te容易导致空位聚集在其附近。Te-V2团簇的扩散性质的计算结果表明,空位的进一步引入对Te的扩散势垒没有显著影响。Te-V对和Te-V2团簇下Fe原子的扩散势垒均受到较大影响,变得更为困难。Te扩散的指前因子0与其他合金元素相当,但Te扩散的激活能Q比其他合金元素低得多。Te与空位较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是Te扩散激活能较低的主要原因。基于Arrhenius公式的扩散系数的计算结果显示,Te在700-1300 K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以熔盐堆的运行温度(650℃)为例,Te在bcc-Fe中的扩散系数和Nb、Ti、Al、Mo等合金元素及Fe的自扩散系数相比大约高4个数量级。3.论文研究了不同裂变产物(Te、Nb、Mo、Tc、Ru和Sb)和合金元素(Cr、Al、Mn、Co、Ni和Cu)在面心立方铁(fcc-Fe)中扩散的微观和宏观性质。结果表明,大部分裂变产物、合金元素与空位的结合焓为负值,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吸引作用。其中合金元素(Cr、Co、Mn和Ni)与空位的相互作用很弱,Te和Sb与空位的相互吸引作用在所有研究的元素中最强,但不足以导致空位在其附近的聚集。溶质元素对基体元素扩散影响的研究表明,所有裂变产物的存在均会阻碍Fe的扩散,而合金元素Cr的存在对Fe的扩散没有影响。不同元素的宏观扩散性质计算表明,fcc-Fe中所有元素的扩散指前因子0均相差不大,扩散系数主要受激活能的影响,在所有研究的元素中Nb、Mo、Sb和Te的激活能最低,其中Nb、Mo的低激活能来自较低的溶质-空位结合焓和扩散势垒的共同作用,而Sb和Te的低激活能仅来自非常低的溶质-空位结合焓。有限温度下扩散系数的顺序为:Nb>Sb>Te>Tc>Mo>Ru≈Cr>Ni>Fe。与合金元素相比,裂变产物在fcc-Fe中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综上所述,在堆环境下,金属结构材料内部缺陷与裂变产物、合金元素的协同作用,例如扩散、聚集等,会显著地影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阐明材料内部空位缺陷与固溶元素、杂质的相互作用对理解服役环境下材料结构的动力学变化非常重要。因此,论文阐述了铁基合金的主要裂变产物和合金元素在铁基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理解了溶质/杂质在金属铁中的扩散机制,相关结果将有助于理解裂变产物和合金元素在铁素体、马氏体和奥氏体不锈钢的基本行为及其扩散性质,进而对铁基合金在熔盐堆中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论文基于高通量计算需求开发的Vasp CZ程序有望为相关领域计算材料研究人员带来便利。
其他文献
熔盐堆是先进四代堆中唯一的液态燃料反应堆,由于液态燃料的特点使得熔盐堆中锕系核素和裂变产物的行为和分布对熔盐堆的设计、建造、运行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SINAP)正在开展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的研发,以研究锕系核素和裂变产物行为和分布及其对熔盐堆运行和干法分离影响为目标的熔盐反应堆化学成为一项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贵金属裂变产物是核裂变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金属裂
波前是由等相位面形成的曲面,波前检测的实质是定量相位恢复。由于在可见光波段以及更高频段,探测器只能采集振幅信息。因此需要借助各种手段从光强信息中提取相位信息。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中,波前的性质由光源点和光路的设计决定,在传输中光学器件的缺陷和表面误差,将导致波前的畸变。常见的如反射镜的面形误差和姿态失调会影响其聚焦性能,组合折射透镜的波面误差也会影响其聚焦光斑强度分布,对某些实验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准确
夸克和胶子是标准模型里基本粒子的成员,宇宙大爆炸早期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也可以产生,因此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早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存在,提供了相对特殊的环境,它为一些反常输运效应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比如手征磁效应CME、手征分离效应CSE、手征磁波CMW等效应。手征磁效应是指:强磁场存在的情况下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虽然地球水资源丰富,但其中只有2.53%是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并且这些淡水大部分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高山冰川、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层中。又由于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人类始终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如何高效的将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关键。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水分子在纳米管道中
复杂体系的特点包括两个方面,组分自身的复杂性,例如化学成分复杂,空间结构复杂,以及各组分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例如存在组分间的相对运动、化学反应等。在如此复杂的体系内提取出目标组分的时空演化过程,对成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成像深度以及对体系的非侵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常见的成像方法中,相对于基于可见光、核磁共振以及中子的成像方法,X射线成像可以在保留高穿透性的前提下,兼顾优异的时间、空间
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预测了从强子态到解禁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QGP))物质的相变,而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对应于部分子物质的自由度。为了获得相变发生的高温或高密条件,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使得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这种物质提供了可能。自欧洲核子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
高能核物理主要研究极端条件下的核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以将原子核加速到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进行碰撞,碰撞早期会形成一种核物质的新状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各种性质。我们主要运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对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关
生物传感器以其独特的分子识别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环境检测和生命过程研究等多个领域。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识别功能的核酸、蛋白等生物材料应用到了生物传感领域中。特别是核酸材料具有独特的碱基配对识别能力和高度的可编辑性,为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但是,传感界面的分子识别系统受到了靶标分子扩散,核酸探针完整性以及核酸探针活性和核酸探针构象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控
焦点堆栈成像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大尺寸稀疏样品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可见光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近几年开始在同步辐射X射线领域得到应用。它是通过沿光轴方向步进移动样品,采集样品在不同聚焦深度处的二维图像序列,对该图像序列利用焦点堆栈重构算法提取出样品深度方向信息,从而重构出其三维空间结构。与纳米CT(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相比,该方法无需旋转样品,避免了CT实验大角度下采集
肿瘤在临床上有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之分。实体瘤可以检查到有形肿块。非实体瘤主要是造血系统肿瘤,仅占全部肿瘤的10%,且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目前纳米材料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实体瘤部分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s,NDs)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升ATO在实体瘤中的治疗效率,本论文基于以上现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