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胸部创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来自国内外的大量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胸部外伤发生率占所有创伤的10%-15%,而因胸部创伤直接致死的病例占了创伤性死亡病例的25%,并间接导致了另外25%创伤病例的死亡。因伤入院的患者以钝性胸部创伤多见,而在钝性胸部外伤中肋骨骨折为最常见的病情,由于大多数肋骨骨折病人病情简单,症状轻微,未到医院就诊或即使就诊时亦未能及时发现,所以实际的肋骨骨折发生率还要高得多。单纯肋骨骨折对患者的影响主要包括:肋骨骨折造成的胸壁疼痛导致低通气倾向;肋骨骨折导致的呼吸道廓清能力下降后出现的肺部并发症以及肋骨骨折合并的肺挫伤、血胸、气胸对呼吸的影响等,一般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若无严重并发症可不做特殊处理,予以镇痛、抗感染、辅助通气、胸壁外固定等保守治疗即可。而复杂和重度肋骨骨折,由于入院时病情已较重且变化很快,再加上合并的年龄、并发症等危险因素,若缺乏及时的干预,预后往往很差。尤其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的连枷胸,使局部胸壁失去支撑而软化,形成浮动胸壁和反常呼吸,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加之合并的肺挫伤、气胸、心肌挫伤等,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临床死亡率非常高。因此,临床医师应当提高对肋骨骨折,尤其是重度和复杂肋骨骨折的积极治疗的重视程度。随着许多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于肋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分为传统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类。对于单根肋骨骨折,治疗多以局部制动、消炎镇痛、补液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可辅以外固定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充分镇痛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无论采取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方法,止痛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已作为肋骨骨折病人的常规治疗手段。胸壁外固定法多用于多发肋骨骨折及连枷胸等严重肋骨骨折,可有效纠正反常呼吸,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胸壁外固定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同时也限制了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咳嗽,而且病人卧床时间长,不能活动,分泌物不易排出,增加了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可能性,且骨折断端未做处理,存在损伤肋间神经、血管的可能,同时可能造成胸壁塌陷,影响美观,故不能作为长期固定的手段。自1951年Carter第一次实施了气管切开±间歇正压通气,开创了呼吸机治疗的先河以来至今,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将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作为多发肋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式。呼吸机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一般是指肋骨骨折≥8根,合并严重肺挫伤和颅脑损伤等多器官损伤,湿化吸氧无法保证通气及氧合。尽管机械通气治疗对于多发肋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其短期并发症有气胸、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长期应用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概率、导致脱机困难等,因此对适应证的掌握要求非常高。显而易见,对于肋骨骨折,尤其是重度及复杂肋骨骨折,保守治疗存在其明显的不足,因此外科医生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手术治疗。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外科手术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胸部创伤所致肋骨骨折引起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与传统的呼吸机治疗相比,外科内固定不但可有效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呼吸机治疗时间,还可减少因呼吸机治疗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败血症的发生和相关死亡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显著缩短了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药物用量,大大减少了住院费用,手术治疗对于老年、复杂及重度肋骨骨折患者的经济学效益要高于保守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对合适的患者早期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和重度肋骨骨折的观念。普遍认可的肋骨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适应证为:(1)、胸廓多处肋骨骨折塌陷造成畸形明显,形成反常连枷胸呼吸,但不伴有重度肺挫伤;(2)、骨折端移位特别明显或多段、粉碎性肋骨骨折,有可能损伤神经血管,保守治疗将畸形愈合影响呼吸功能;(3)、胸壁有顽固性疼痛伴呼吸困难,且有血气胸的单纯性肋骨骨折;(4)、需开胸探查或进行其它手术同时可行肋骨固定术;(5)、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差或脱机困难;(6)、年轻患者对美观要求较高,经济条件许可等。对于复杂和重度肋骨骨折均应首先考虑有无手术指征,以提高救治效果。尽管手术治疗具有上述无可比拟的优势,大规模进行临床推广依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除了临床证据级别低、临床医师的观念偏差、手术指征的把握、病患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之外,手术用内固定装置的设计不完善及其造成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常用的肋骨内固定器械普遍存在着与肋骨解剖生理结构不契合、操作困难等缺陷,容易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及胸部不适感,严重者甚至需再次手术拆除固定装置。因此,对肋骨的多项重要解剖学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测量分析,并依此研制一系列符合中国人人体生物解剖特性、组织相容性好、安全、高效、无毒和手术操作简单的胸肋骨固定装置就是当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主要研究方向。[目的]进行国人肋骨骨折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确立手术治疗重度肋骨骨折的优势;通过影像学测量及尸体解剖的途径获取中国人肋骨宽度、上下缘厚度、前后扭转角度、弧长、弧度、肋间距等各项重要解剖参数的平均数值,以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便于手术操作、符合中国人肋骨解剖生理特性、强度高、弹性好、生物相容性高且安全有效的胸肋骨固定装置,为胸外伤的救治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标准,提高整体救治水平。[方法]1、进行肋骨骨折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肋骨骨折的好发部位、骨折数量等资料,并对肋骨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确立手术治疗的优势;2、随机选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间150例行CT胸部平扫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64例,并以60岁为界限划分为老年和中青年,收集所有患者所行CT胸部平扫数据资料(DICOM格式);3、将原始CT数据导)Mimics 10.01软件,对骨性胸廓行三维重建,以脊柱旁线偏外侧和腋前线两条体表投影线将肋骨分为前区、侧区和后区,两线所对应的解剖标志分别为肋角及肋沟消失点。对重建后胸廓的双侧第3-7肋骨侧区进行宽度、上下缘厚度、前后扭转角度、弧长、弧度及肋间距等重要解剖参数进行测量;4、另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成人胸部尸体标本10具(男性6例、女性4例)。所有病例均未遭遇胸部外伤,胸廓完整性良好,不存在胸廓畸形。对尸体双侧第3-7肋骨侧区进行宽度、上下缘厚度、前后扭转角度、弧长、弧度及肋间距等重要解剖参数进行测量;5、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不同测量方法、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间所测的上述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国人肋骨骨折好发于第3-7肋骨,以侧区居多。手术治疗较之保守治疗具有治疗效果和经济学效益方面的明显优势;2、影像学测量:自第3肋至第7肋,肋骨的宽度明显增加,前、后扭转角逐渐减小,符合肋骨自上而下渐趋扁平的解剖特性;每一肋的上下缘厚度存在差异;肋骨的弧长、弧度及肋间距同样自上而下呈现增长趋势,使胸廓内径自上而下不断增宽;3、解剖学测量:尸体解剖所取得的肋骨宽度、上下缘厚度、前后扭转角度、弧长、弧度、肋间距等各项解剖数据与影像学测量数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间的差异没有显著区别;4、除个别参数外,第3-7肋的多项解剖参数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各项解剖参数的差异有显著区别。第3-7肋的多项解剖参数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肋骨各解剖参数有显著区别.[结论]本研究建立在对我国肋骨骨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之上,紧密结合临床,选择性对国人第3-7肋骨进行了解剖学与影像学测量,为设计并研制不同类型、大小、形状的新型解剖型肋骨固定装置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解剖学、影像学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临床工作中可于术前用CT三维重建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应用新型解剖型固定装置进行手术固定,将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