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一项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在维护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敬老院作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主要形式,是为供养“三无”、“五保”老人和接待社会上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社会化养老进程的加快,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对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探索敬老院升级转型的发展之路。更好地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解决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甘肃民族地区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民族地区四所典型的农村敬老院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民族学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当前甘肃民族地区农村敬老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得出甘肃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等多种社会因素,是造成民族地区敬老院资金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敬老院发展的对策建议,指出应从拓宽敬老院资金来源渠道、提升敬老院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与民族地区五保供养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等方面促进敬老院的发展,以探索出新时期适合敬老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在甘肃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敬老院集中养老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主要的养老模式。伴随着社会化养老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加,当前农村敬老院的服务对象、职能及发展方向将面临新的变革。通过借鉴目前发达省市农村敬老院的社会化改革路径,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地区敬老院也将通过社会化改革,实现升级转型。它将利用原有的土地、设施以及专业的服务人员等有利条件,通过公办民营、民建民营、公建公营的敬老院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继续发挥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最终通过职能转换,扩大受惠人群,真正发展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