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Ⅰ型侵袭性最小的手术,可以避免入侵硬膜带来的并发症。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脑脊液循环,缓解枕骨大孔区梗阻。手术前后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技术对CM-Ⅰ患者枕骨大孔区脑脊液流动进行定量测定,并随访获得预后资料。进而对手术前后枕骨大孔区脑脊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所有的患者都进行术前资料采集,包括病史、体征检查、传统的基础头部及脊椎MRI,并用PC-MRI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颅内感兴趣区脑脊液流动的相关参数,检查时采用仰卧位,检查序列有头部T1及T2加权相,PC(正中矢状位及枕骨大孔平面的轴位相)。获得枕骨大孔处脑脊液流量的数据。于术后7天,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CCOS评分,评价预后效果。并与脑脊液流动的相关参数进行性惯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9例患者(69%)合并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长度8.52到24.16cm(平均15.16cm)。13例患者中术后枕骨大孔处脑脊液平均流量最小0.589ml/s,最大平均流量6.734ml/s,平均2.840ml/s,术后平均增加1.056ml/s。患者枕骨大孔处脑脊液的平均流速在术前及术后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枕骨大孔处脑脊液的平均流量在术前及术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8)。而且脑脊液的变化与患者的预后评分(CCOS评分)具有相关性,并且呈正相关(P=0.027,R=0.608)。同时,在本研究中,小脑扁桃体疝出的距离和脊髓空洞的长度在统计学上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我院15-16年所有行去骨瓣减压并留有PC-MRI数据的13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枕骨大孔区术前和术后的CSF流量的变化程度与患者预后的程度有相关性,并且成正相关(P=0.0270,R=0.608),即枕骨大孔区脑脊液的平均流量在手术之后增加的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好。在本研究中,小脑扁桃体疝出的距离和脊髓空洞的长度在统计学上不具有相关性(P>0.05),即小脑扁桃体疝出的距离和脊髓空洞的长度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