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以及后世相关外治法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理论阐释,为中医外治法的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献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结果:1.收集当代中医外治法的相关研究并撰写综述。2.对《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科正宗》《理瀹骈文》的外治法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与归纳阐释。3.初步汇总了外治法的主要文献,初步提供了中医外治法的大致发展脉络,初步描绘了中医外治法从《五十二病方》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结论:1.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流源上,以文献的角度看,外治法从《五十二病方》的实践开始,经《黄帝内经》理论基础的确立,到《理瀹骈文》其理论相对成熟,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根于藏象与经络学说。2.《黄帝内经》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人体内外相互联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运用砭石、灸法、熨法、导引、按跷、束指等多种外治法,既能治疗外部疾病,如痈疡、瘛、痹症、不仁等,又能治疗内部疾病,如胀满,癫狂、汗证、寒热等。其中,砭石疗法主要用于泻实排脓。灸法主要用于温阳补虚。导引按跷主要用于疏通经络。熨法主要用于温散寒邪。3.《五十二病方》、《肘后方》、《千金方》、《外科正宗》、《理瀹骈文》中都有大量的药物外用以加强疗效的临床实践,《理瀹骈文》专门提出了膏药的寒热属性及药物性味属性不同而对疗效而影响亦不同。同时通过以上文献对比参考,晋唐时期的葛洪、孙思邈详临床实践而略于理论,而明清时期在外治法上理论与也更加丰富成熟,与临床实践并重。4.中医外治法直观易行,其产生早于中医内治法,但最终发展却落后于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在于其直观简便廉价易行,毒副作用多小于内治法。外治法也体现了治未病及疾病早期治疗的原则。外治法有实用价值,值得去发展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