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s,OVCF)是由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老年病,是OP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其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益得到患者与临床医师的关注。目前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方法中的五点支撑法与手术方法中的微创PKP方法,在临床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观察了五点支撑疗法与PKP微创疗法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为OVCF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于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的患者,研究对象严格遵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57例患者纳入观察。男性患者20名,女性患者37名;年龄分布于58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1.2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五点支撑法组25例,男性9例,女性16例,伤椎数为29个;手术PKP组32例,男性11例,女性21例,伤椎数为37个。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疼痛模拟评分、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前后24小时对比:①五点支撑法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将数据进行分析,t=1.72,p=0.092>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患者疼痛未见明显缓解;②手术PKP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将数据进行分析,t=19.08,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PKP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③将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24h数据分析,治疗前24h,t=-0.24,p=0.81>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前24h两组患者疼痛不存在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4h,t=16.22,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24h五点支撑法组与手术组相比较,手术组的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优于五点支撑法组。治疗后24h与一个月对比:①五点支撑法组VAS评分:将数据进行分析,t=-13.59,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予以五点支撑法功能锻炼综合治疗后一个月,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②手术PKP组VAS评分:数据分析后,t=1.29,p=0.203>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PKP治疗后,术后24h与术后一个月无明显的差异,患者的疼痛缓解后,可维持稳定在很好的状态,疼痛不会再发或加重;③治疗后一月两组数据统计学分析后,t=1.84,p=0.07>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五点支撑法组与手术组比较,术后一个月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2.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治疗后24h与入院后对比:①五点支撑法组入院后与治疗后24hCobb角,数据分析,t=0.792,p=0.432>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未得到明显纠正。②手术PKP组手术后24h数据分析后,t=10.14,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PKP治疗后,患者的伤椎高度得到很大的恢复。③五点支撑法组与手术PKP组入院时Cobb角数据分析,t=-0.10,p=0.92>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无差异,存在可比性。五点支撑法组与手术PKP组,在手术组术后24h后,经Cobb角数据分析,t=8.458,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可很快恢复Cobb角,明显优于五点支撑法组。治疗后24h与一个月对比:①五点支撑法组治疗后24h与一个月后,经数据分析,t=-7.33,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伤椎的后凸Cobb角得到纠正。②手术PKP组治疗一月后,与术后24h相比较,经数据分析,t=1.78,p=0.08>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伤椎后凸得到纠正的同时,可以维持于纠正位。③两组组间数据经分析后,t=2.10,p=0.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五点支撑法组与手术组PKP相比较,手术组在纠正Cobb角上占有优势,两组存在差异。3.脊柱功能障碍评分两组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分数,经统计学分析后,t=2.02,p=0.0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手术PKP组在脊柱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五点支撑法组。结论:1.五点支撑疗法与PKP微创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恢复Cobb角及脊柱功能恢复上均有一定疗效。2.手术PKP在缓解患者疼痛及Cobb角恢复上存在很大的优势,效果明显优于五点支撑法。3.对于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手术PKP结合五点支撑法比单纯的五点支撑法更有效。4.PKP术后患者早期就可下地行走,生活质量得到很好的改善,避免了卧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