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目的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SAM现象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基于患者的CT、超声心动图等数据,我们为6名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构建了术前和术后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模型。6名患者中有5名在心肌切除术后SAM现象完全消失,而另1名患者则有术后残余SAlM和梗阻。对比手术前后左心室血流流场和二尖瓣力学状态的差异。结果术前二尖瓣瓣叶上的压力差和剪切力较高。成功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二尖瓣的受力明显减低,但在术后有残余SAM的病人改变并不明显。当SAM现象消除之后,收缩早期对合缘到室间隔的距离明显增大,而血流与瓣叶的冲击角度无明显改变。结论收缩早期二尖瓣瓣叶上的高压力差和剪切力可能直接驱动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现象的发生。成功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充分的扩大了室间隔与二尖瓣对合缘的距离,使得二尖瓣远离了流出道的射血流场,因此消除了 SAM现象。第二部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现象的超声学评估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的方法分析影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现象发生的因素。方法从我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完成的480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中,选择术后复查由同一名超声医生完成并且记录的病人,排除声窗不满意者,共计106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排除6名单纯中部梗阻的患者,根据术后超声的结果,将余下的100名患者分为三组:术后无SAM(n=61),术后有SAM但无残余梗阻(流出道压差小于30mmHg,n=30),术后有SAM且有残余梗阻(流出道压差大于等于30mmHg,n=9)。在二尖瓣对合缘水平的短轴切面上测量对合缘与室间隔所围成的面积,即左室流出道的截面积,将此面积的大小除以同一切面上左室的截面积进行校正,最终得到一个面积比值R,即R=流出道截面积/左心室截面积。测量的时刻为收缩早期二尖瓣恰好闭合的时刻。结果在收缩早期、SAM现象发生之前,三组患者的术前流出道截面积比值都很小(无残余 SAM:0.252±0.047,n=42;有残余 SAM 无梗阻:0.236±0.076,n=12;有残余SAM有梗阻:0.236±0.077,n=5)。而在术后,无残余SAM的病人流出道截面积明显扩大,大于另两组有残余SAM的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残余SAM:0.388±0.062,n=61,有残余 SAM 无梗阻:0.31 ±0.069,n=30,有残余 SAM有梗阻:0.279±0.061,n=9,p<0.001)。单纯中部梗阻的患者不合并SAM现象,这类病人术前的流出道截面积较大。结论通过对比左室流出道截面积比值这一指标在不同病人之间的差异,我们验证了在收缩早期(SAM现象发生之前),室间隔与二尖瓣对合缘之间的空间大小是决定SAM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