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NS模型的球型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l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型结构近年来受到了建筑师的普遍青睐,因其拥有优美的曲面造型、无柱的内部空间,以及在功效和经济方面的诸多优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然而球型结构也是一种风敏感形建筑结构形式,在风荷载作用下极易发生破坏。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种球型结构的直径大小并不相同,所处的位置也多种多样(有的以半球的形式嵌入地面,有的则在某些结构支撑下整体悬在空中),决定了球型结构所受到的风荷载情况较为复杂。直接预测球型结构表面风荷载大小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这就迫切需要对球型结构风压分布进行系统地研究。  关于球型结构风荷载的评估,目前规范中仅有与球型结构相类似的旋转壳顶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公式可供利用,但其只可对小于半球形的球型结构风荷载进行预测,该公式的可靠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价。球型结构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便于形成规律性认识。因此本文对球型结构风荷载展开大量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风荷载的变化规律,对实际球型结构的抗风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项内容:  1.本文采用6m立方体和风洞试验半球面模型对三个常用的RANS模型和几种数值离散格式进行了对比验证。最终,选择了RNG k-ε湍流模型和二阶迎风格式。  2.本文基于RANS模型中的RNG k-ε湍流模型,考虑了球型结构直径大小的不同,以及球顶离地面高度的不同,对众多球型结构的风荷载展开了大量而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总结出了众多球型结构的平均风压系数和风荷载体型系数的变化规律。  3.分块平均风压系数对结构的工程抗风设计十分重要。由计算结果可知,分块平均风压系数的极大负值都出现在球型结构顶部的背风区域,而且该值随球型结构顶点离地面位置的不同变化规律十分明显,本文根据众多计算结果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二者的计算公式,并初步验证了该公式的可靠性。该公式对直接预测各种实际球型结构顶部区域的极大负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对于结构的工程抗风设计,有时更关心局部的平均风荷载值。计算结果显示,分块风荷载体型系数极大正值都出现在结构表面前缘,极大负值大都出现在结构顶端的背风区域,但当结构整体离开地面后,结构底部的极值同样不可忽略。对于同一直径的球型结构,随着工况编号的增大,分块风荷载体型系数极值逐渐增大,但当结构整体离开地面前,这种增大趋势较为明显,球体悬在空中后增大趋势则变得较为平缓。  5.采用我国规范中旋转壳顶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公式,对小于半球形的球型结构风荷载进行预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应用旋转壳顶公式进行球型结构风荷载预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当球冠嵌入地面较深时,计算结果与规范公式偏差较大。当球冠更接近半球时,计算结果与规范预测更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公式在背风面尾流区无法得到正压值,可能与实际不符,这又得进行大量的现场实测来检验。总体上规范中旋转壳顶公式所预测的负压值可能比实际偏大,规范结果偏于保守。
其他文献
  本文简单介绍了深圳抽水蓄能电站集约化建设的背景,梳理了抽水蓄能电站设施中可以集约化建设的内容,详细介绍了电站集约化建设的四大措施,明确了相关指标的选取。通过与国内
  本文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解析,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形成和发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工程活动逐渐向地下发展。随着地下工程的兴起,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地下水中的侵蚀性 CO2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侵蚀性CO2在地
原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裘祖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31日19时14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
  可再生综合能源站是城市区域冷、热源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使用绿色能源,对城市实现"低碳减排、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举例天津滨海旅游区1#能源站方案,指出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是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混凝土基本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耐久性问题在工程领域中的逐渐暴露,粘结的耐久性也自然的受到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非编码RNA以各种各样的机制行使功能和参与细胞中的各种生命活动。越来越多的ncRNAs在不同的真核生物(特别是
在混凝土结构非线性计算中,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其中两个关键的问题。对于不同混凝土,其破坏准则的确立都必须首先给定混凝土材料属性的诸多参数。而混凝土的双轴等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能源战略调整,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强烈。从绿色城市能源系统角度,通过将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规划、区域布局到
  分析了国内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研究的成熟理论,确定了南沙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体系的结构形式。基于南沙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及需求调研,明确了适用于南沙的智能交通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