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七杀简史》是牙买加裔作家马龙·詹姆斯写作生涯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为他赢得文学界声名的一部小说——马龙·詹姆斯凭此获得了2015年的布克奖。马龙·詹姆斯长居美国,对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深有体会,并将对移民身份问题的思考融入了创作的小说之中。在《七杀简史》中,女主人公的角色变换和身份建构贯穿了整部小说。身份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七杀简史》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杀简史》是牙买加裔作家马龙·詹姆斯写作生涯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为他赢得文学界声名的一部小说——马龙·詹姆斯凭此获得了2015年的布克奖。马龙·詹姆斯长居美国,对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深有体会,并将对移民身份问题的思考融入了创作的小说之中。在《七杀简史》中,女主人公的角色变换和身份建构贯穿了整部小说。身份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七杀简史》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从女主人公的角色转变和身份建构入手,分析女主人公由于姓名变化发生的角色转变,以及在角色转变中不断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七杀简史》中女主人公的角色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指建立在先天或生理基础上的角色,自致角色指个人在社会中能动地建立的角色。女主人公的角色转变历程,大多是自致角色发生变化导致的结果,是通过个人的力量能动地使自我角色发生改变。每一次的角色变化,都是女主人公建构自我身份的一次积极尝试。在不断的角色转变中,女主人公逐渐明白了先赋角色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通过向家庭的回归,女主人公接受了自己的出身,接受了自己是家庭中的女儿这一先赋角色,找回了丢弃已久的家庭身份。女主人公因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低,不停地通过更改姓名、改变居住地和自我调适等方式,开拓自身新角色,建构自我新身份。女主人公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力量能动地建构自我身份,她不断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也是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女主人公由于缺乏对自我身份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不停建构新的自我身份,缓解身份焦虑,寻求身份认同。最终,女主人公发现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就在她早已抛弃的家庭身份中,通过与家庭的和解,她获得了一丝对身份的认同感。《七杀简史》中的女主人公通过建构自我身份寻求身份认同的历程表明,在陌生的异域环境中,移民并不能够以改变自我角色身份的方式获得身份认同。移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始终存在于先赋角色之中。
其他文献
“十四五”时期,在构建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税收将持续发挥筹集财政收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保障公共服务的作用,现代化征管体制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但在现代化征管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税务机关人员结构“老龄化”,处理事务“单兵化”,管理及服务理念“僵化老化”等问题,“现代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了古县税务局为案例,从“现代化税收征管体
校外培训机构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迎合学生、家长对培育兴趣特长、提升文化课成绩、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但是面对高收益,校外培训机构市场竞争激烈,甚至产生无序竞争,产生了许多不规范办学问题,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本身的秩序。运城市早于国家安排,提前行动对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整顿,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监管,出台了细致的审批和管理规定,规范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化向往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的关键部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对贫困地区发展意义重大。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更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
住房难一直是困扰人民群众的一项重大问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各地的房价居高不下,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摆在人民群众面前的住房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买不起房的困境。要“乐业”须得先“安居”,党中央、国务院在住房建设、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了许多措施,对于保障房的建设,保障房的分配及管理,保障房政策的落实十分关注。多年来,安居工程建设的指标性任务在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规划。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支撑和关键所在。新绛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本文将新绛县作为农村地区实施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下列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本文所参考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评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同时,针对本文研
爱德华·邦德的戏剧作品大多带有鲜明的“暴力色彩”,但与其后期作品相比,早期戏剧暴力特征更明显:戏剧情节跌宕而恐怖、人物形象荒诞而残暴、创作语境多元而丰富,情节引人而普遍体现悲剧性。本文尝试通过剖析邦德早期的三部代表作《被拯救》、《李尔》和《狭路通遥北》中呈现的不同维度的暴力书写,来说明暴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事实,并揭示邦德书写暴力是企图通过暴力的戏剧情节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引发思考,唤醒他们的理性意
托尼·库什纳作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著名剧作家、编剧。他的作品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解构主义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库什纳的个人身份十分敏感,其后来创作的戏剧也有着强烈的解构主义色彩。本文拟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酷儿理论来研究库什纳的代表戏剧的解构主义。研究其戏剧解构主义风格成因和戏剧表现,全文主要分为四方面,第一方面首先介绍了库什纳戏剧解构主义的问题缘起,随后介绍了库什纳戏剧的国内外研究现
河北作家李浩是“70后”作家之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凭借其优秀的短篇小说相继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等等,这些荣誉都是对李浩小说创作能力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显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相当成熟。李浩非常擅长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自90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以来,短篇小说创作的数量高居不下,众多的短篇小说也为他的中篇和“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建构提供了参照。李浩近百余篇短篇小说根据其写作手法和作品
蒋殊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关怀意识的山西当代女性散文作家,1998年她以散文家的身份步入文坛,三十多年来创作了多部散文集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阳光下的蜀葵》获得第五届“赵树理文学奖”。她从小生活在农村,自然对故乡的点点滴滴感触极深,她用自然平实的语言书写着自己的故乡,展现出乡村人生活的日常。同时,她的纪实散文创作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代普通人的成长和心路历程,呈现出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蒋殊的散文题材
新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一些搁笔多年的山西诗人借助“博客”实现文学的回归。赵树义(1965—)“回归”后前期作品首发于博客,集结为诗歌《无题100首》《某,或者某》汉字系列、长诗“孤独三部曲”(《尘浮屠》《转情筒》《裂帛书》)和散文《低于乡村的记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赵树义与量子力学相遇为其写作带来新的启迪;同时,由诗歌而散文的“跨界”写作愈渐成熟,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作欲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