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译者汉诗英译中诗艺关怀的生成与实现——以寒山诗学西渐为缘起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语翻译长期以来积聚了国内外译者的巨大努力,使大量经典的汉语古代诗词作品和杰出文人得以一种新的存在面貌呈现于西方读者面前。迄今为止,传介西方世界的中国古代诗词集中以唐宋诗词和活跃在这两个诗学发展巅峰时期的著名诗人为代表。然而,这些优秀的诗人及其作品并没有顺利地获得西方读者的普遍青睐和推崇。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在国内诗坛频受冷遇,名气与影响远不及李白、杜甫、王维等诗学大家,甚至连姓名都无人知晓的初唐诗人寒山,居然香飘海外,仅凭为数不多的诗作译本便在西方社会迅速获得接纳和推广。寒山诗学和寒山精神甚至在一些国家燃起一股影响深远的“寒山热”,寒山本人甚至成为许多西方青年心中膜拜的偶像。这些不单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更值得我们采用文化比较、文学翻译的视角,对中国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形式、手段与过程展开深入分析,特别应该注意到中国诗歌文化的本质特点,从作者、作品、译者、译品和读者的不同角度来考察译诗行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目前,关于汉语古典诗词作品外译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大多数的学术探索主要着力于针对单篇(部)或多篇(部)作品,单个或几个诗人或译者的完成作品,进行语篇质量评价、文化比较、翻译评析等层面的研究。然而,对于汉诗外译各个环节中所关涉的行为丰、客体诗艺关怀的相关研究却非常有限。具体而言,翻译者在译介汉诗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诗学素养,拥有何种程度的翻译素质,做好怎样的文化心理准备,以及如何完成理想的审美与表美活动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探析空间,综合性的系统研究成果还很不够,特别是从中西诗学比较和诗歌传播者的诗艺角度来评论汉诗外译效果的研究仍显薄弱和不足。 本文将透过对寒山诗学西渐原因的分析,指出中国古典汉诗译介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中国诗词文化和中国诗人精神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具有的译诗准备,主要包括译者的素养,诗学的审美观,译艺与诗艺的发挥、结合、运用等方面的情况。这种准备,也就是本文举论的核心与根基-译者主体的“诗艺关怀”。全篇大致由两个部分组成,前文主要讨论译诗之“道”,从汉诗英译的现状分析与艺术本质索源出发,辨明译者主体诗艺关怀的多重内涵及其审美意义;后文则对译诗之“技”进行探析,检验诗艺与译艺相结合的效果,提出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的译诗策略。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将最终证明中诗英译的质量与推介效果同翻译实践者的诗艺关怀密切相关。 借助本专题研究,我们可以对汉语古典诗歌作品的外译活动产生新的思维空间,将译者主体的审美因素同诗歌艺术原质及翻译的客体对象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在更加合理的翻译思想指导下,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其他文献
19世纪中叶,不少美国儿章是被政府忽视、被孤儿院利用、被家庭抛弃的弱势群体,处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中。1853年,在查尔斯·唠伦·布雷斯(Brace,Charles Loring)的建议和领导下,
从人类有历史记录的时候开始,友爱作为一种至少牵扯到两个人的行为很早就被希腊先贤们拿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最为形象具体—“独处者非神即兽”。西塞罗作为后来人,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