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发酵菌丝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及其利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每年约有200万吨抗生素发酵菌渣作为危险固体废弃物亟待处理。菌丝是菌渣的主要组成成分,菌丝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几丁质、葡聚糖等聚合物,具有较高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但菌丝在水、稀酸、稀碱和常规有机溶剂中均很难溶解,限制了菌体中聚合物的提取及利用。本文以青霉素发酵菌丝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丝在离子液体(ILs)中的溶解过程,探索了离子液体类型与溶解性能的关系,阐明了菌体溶解及其再生的机理,建立了菌丝中聚合物高效溶解与回收新工艺,为抗生素发酵菌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类型离子液体、以及有机溶剂-离子液体复合溶剂体系对菌丝的溶解行为,考察了影响溶解过程的关键因素,确定了最佳溶解体系和溶解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以亲水性离子液体为溶剂,在常温下可以实现菌丝的良好溶解,菌丝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mim]Ac对青霉素菌丝具有最佳的溶解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90℃、[Bmim]Ac与菌丝质量比3.90:1、溶解时间6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菌丝的溶解率和溶解度分别达到84.70%(wt)和43.08g·mol-1。极性非质子溶剂与[Bmim]Ac存在菌丝溶解协同效应,菌丝在DMSO/[Bmim]Ac复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提高了35.50%。(2)采用溶剂化显色探针研究了离子液体溶解菌丝的构效关系,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表征了菌丝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阴离子的氢键接受能力、阳离子的氢键给予能力均与菌丝溶解度间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与菌丝间形成氢键是菌丝溶解过程的推动力。离子液体[Bmim]Ac的作用位点为Ac-中C=O与C-O的电负性氧原子与咪唑环中H2、H4、H5。(3)基于离子液体高效溶解菌丝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溶解液中聚合物的回收过程,考察了不同沉淀剂对聚合物回收得率的影响,建立了聚合物的回收工艺,制备了片状聚合物产品,分析了产品的元素组成,采用FT-IR光谱分析了聚合物沉淀再生机理。结果表明,沉淀剂的氢键给予能力影响聚合物回收得率。以水为沉淀剂时,沉淀与浓缩蒸干两步回收总得率为73.93%。经沉淀回收的产物主要为蛋白质与总糖,蛋白质和总糖质量分数分别为44.59%和48.47%。萃取除去离子液体后,浓缩蒸干的产物主要为水溶性糖类。在聚合物的沉淀回收过程中,聚合物内的官能团重新形成了氢键,实现了聚合物与离子液体的分离。
其他文献
设立失业保险的目的主要的就是为了给失业人员一个保障,使失业后的人员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助,度过艰难的时期。然而对失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保障仅仅的依靠保险是不够的
背景目前,肺癌是世界上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发病的大多数。与肺癌的高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其转移特性。肺癌的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种基因调
作为央企中唯一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成立20多年来,公司一直走在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把国投作为国有投
报纸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12—2013年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将C EO薪酬取对数作为因变量,审计意见类型为自变量探究审计意见类型对C EO薪酬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
目的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增加,肺小动脉血栓形成;黄芪则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抑制亢进的血小板功能。本文观测黄芪对肺心病血小板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肺心病40例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乳腺癌细胞由于具有无限增殖、迁移性和侵袭性等特点,如果在乳腺癌发展后期才被检查
本文简介了抚顺铝厂利用沸腾焙烧法处理铝电解烟道灰的工艺。采用该工艺可把黑色的烟道灰变成白色的可利用的再生炼铝原料,实现了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正>《国际护理科学(英文)》(ISSN 2352-0132;CN10-1444/R)由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杂志社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合作出版。该刊为季刊,为同行评议、开放获取期刊。主要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影响显著。植物群落多样性
高校是教育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机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因而研究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问题对中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显得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