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 于前期研究选择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征性时相点,从生物力学信号转导的角度入手研究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骨架调控的差异,为针刺时间效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将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光暗驯化7天后,先进行基础痛阈的筛选,然后按照痛阈结果进行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造模组和空白组;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空白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又按基础痛阈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模针组,每组均按照不同处理时间点分为ZT12(19:00)、ZT16(23:00)2个亚组。在2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处理,模针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大鼠患侧足三里30min,其间每5分钟捻转1min,频率为120次/min。空白组和模型组捆绑固定30min,不针刺。连续治疗7天后,取大鼠右侧足三里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测量穴区成纤维细胞F-actin及β-tubulin光密度的变化。(2)再选择上述2个时间点,分组、造模及处理方法同前,针刺治疗7天,在第7天治疗结束后立即取材,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穴位局部OP18/P-OP18、P38/P-P38、HSP27、MAP4的表达,比较两者关系。 结果: 1.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 F-actin、β-tubulin光密度含量均有明显提升。模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穴区成纤维细胞β-tubulin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ZT12时间点P<0.01,在ZT16时间点P<0.05;在ZT12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穴区成纤维细胞F-actin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0.05;模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穴区成纤维细胞F-actin含量明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T16时间点造模及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F-actin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2.通过不同时间点针刺引起的变化率比较,ZT12时间点针刺对P-P38MAPK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2496,大于ZT16时间点的0.2289;ZT12时间点模针组P38MAPK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1649,远远低于ZT16时间点的0.3281;ZT12时间点模针组HSP27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2325,高于ZT16时间点的0.1431;ZT12时间点模针组Op-18/stathmin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1177,小于ZT16时间点的0.2769;ZT12时间点模针组P-Op18/stathmin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2173,小于ZT16时间点的0.1995;ZT12时间点模针组MAP4含量同模型组的变化率为0.2688,大于ZT16时间点的0.1984。 结论: 1.不同时间点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调控不同,在明暗交替时效果较好。 2.不同时间针刺对穴区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的不同调控效应与其对骨架蛋白表达相关信号分子的调整作用不同有关,即ZT12时间点针刺对降低HSP27、P-P38MAPK、MAP4及升高P-Op18/stathmin含量变化幅度的调控大于ZT16时间点,同时对降低P38MAPK及升高Op18/stathmin含量变化幅度的调控小于ZT16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