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童地区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天童森林公园的沟谷,以及海拔较高的局部地段,常绿阔叶林中的落叶成分有所增加,这种现象不仅见于天童,而且也普遍见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天童20ha动态样地调查结果表明,落叶树种虽然重要值不大(仅占总重要值的19.7%),物种数却占总物种数的52.6%,同处中亚热带的古田山样地中落叶树种的比例也达到42.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为何有如此高比例的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在这类群落中又是如何共存的?目前仍鲜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天童20ha样地第一次本底调查的结果,以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这两种植物类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植物的分布特性及二者空间相关性入手,调查地形-植被关系,分析土壤养分和林窗干扰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以期初步探讨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共存机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双关联函数g(r)分析天童20公顷样地中所有个体数大于20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2个落叶树种中有37个物种在r>20m时表现出聚集特性,其中24个物种在所有0-80m研究尺度上都表现为聚集分布;55个常绿树种中有50个物种在r>20m时表现出聚集特性,其中32个物种在所有0-80m研究尺度上都表现为聚集分布。天童20ha样地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占绝对优势。(2)采用交叉双关联函数g12(r)分析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只在较小的尺度上(1-7m)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正相关,而在12m以后的所有尺度上,二者空间分布都成负相关。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一阶效应,如果两个物种偏好于在相同类型的生境中分布就可能引起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的正相关,而如果植物种偏好于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分布,则可能使二者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负相关。因此,交叉双关联函数分析结果可能预示了二者分布生境上的差异。(3)Torus转换检验结果表明,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生境选择差异主要在沟谷和山脊。与沟谷成正关联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占各自总物种数的比例分别为16.4%和28.6%,成负关联的比例分别为40%和7%;与山脊成正关联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41.8%和4.8%,成负关联的比例分别为10.9%和47.6%。整体上,落叶树种更偏好沟谷生境,常绿树种则在山脊分布更多。上述结果支持物种共存机制中的生态位理论,以地形为主导的生境分化是天童地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实现共存的重要机制。(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地形生境中,随pH值的升高,常绿树种的多度降低,而落叶树种的多度则升高;在同一地形生境中,落叶树种的多度随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H的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山脊、坡面和沟谷,沟谷生境中的碳、氮和磷含量也明显高于山脊生境,因此沟谷和山脊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差异可能造成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生境选择差异。另外,由双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养分对这两种植物类群的影响不是基于单一的某个因子,而是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类地形生境中,常绿树种的幼苗均为非林窗中的多度大于林窗中的多度,而落叶树种的幼苗则表现为林窗中的多度大于非林窗中的多度。且同一地形生境中,林窗和非林窗中两种植物类群的幼苗多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双因素分析结果则表明林窗存在与否以及林窗面积大小对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幼苗的多度影响显著。而基于样地内林窗地形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林窗空隙率、林窗密度和林窗平均面积都是沟谷中最大,其次为侧坡,最后为山脊,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林窗干扰是落叶树种偏好沟谷生境而常绿树种偏好山脊生境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