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治疗骨性Ⅲ类错合所致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以及下颌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近五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SFA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0例,手术模式为上颌Lefort I型截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0),未行颏成形术。拍摄患者矫治前(T0)、手术后一个月(T1)及治疗结束(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T0-T2时期硬组织SNA、SNB、ANB及上牙槽座点A、前鼻棘点ANS、上中切牙点UIE、下中切牙点LIE、下牙槽座点B、颏前点Pog、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测量T0-T2时期软组织面凸角、全面凸角、及鼻顶点Pn、鼻底点Sn、上唇突点Ls、下唇突点Li、颏唇沟点Si、软组织颏前点Pog’、软组织颏下点Me’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软组织的改变。计算T0-T2阶段硬组织及与之对应软组织标记点在水平向上改变量的比值,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ANS对应Pn、A对应Sn、UIE对应Ls、LIE对应Li、B对应Si、Pog对应Pog’、Me对应Me’。测量T1-T2时期下颌B、LIE、Pog、Me点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分析手术后下颌骨的稳定性。结果:T0-T2时期,上颌硬组织ANS、A、UIE分别前移0.28mm、0.83mm、4.08mm,ANS点P值大于0.05,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UIE点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硬组织LIE、B、Pog、Me分别后退2.29mm,6.13mm,5.39mm,6.38mm,P值均小于0.001,变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上颌Pn、Sn、Ls分别前移0.35mm、0.26mm、2.05mm,Pn、Sn点P值均大于0.05,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Ls点P值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颌Li、Si、Pog’、Me’分别后退2.62mm、4.12mm、2.86mm、2.88mm,P值均小于0.0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0-T2时期,ANS-Pn、A-Sn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0.23,无相关性;UIE-Ls的r值为0.62,呈显著相关;LIE-Li、B-Si、Pog-Pog’、Me-Me’的r值分别为0.82、0.83、0.90、0.92,呈高度显著相关。T1-T2时期,下颌硬组织各点均发生前移,B、LIE、Pog、Me点分别前移1.63mm、0.60mm、1.55mm、1.60mm,复发率分别为为26.2%、25.7%、29.4%、24.8%。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经SFA治疗后,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著改善,软硬组织相关性自鼻顶点至颏下点呈逐渐增强趋势。手术后至治疗结束,下颌骨在水平向上存在一定量的复发,但复发程度小于30%,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示手术设计中应考虑预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