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访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近半个世纪以来,信访制度在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和增加,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缺陷的信访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危机,正在走向制度变迁的关口。面对突如其来的“信访洪峰”,在目睹了信访制度的病态和愁容之后,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不得不深刻反思现行信访制度的运作模式和价值定位。诚然,作为一种本土资源,信访制度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司法拒绝保障私权时,其提供了一条替代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法治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着太多的矛盾和困惑,需要我们对此予以冷静的观察、深度的剖析并且负责任的寻求解决之道。本文,从法治现代化的大背景出发,在系统审视和剖析现行信访制度的前提下,理性的评价信访制度的是非功过,探究信访制度渐趋困境的缘由,进而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求解完善信访制度的可行性思路,以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些许思考和建议。第一部分,信访制度的概念阐释。简言之,信访就是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活动的简称。就特征而言,信访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形式多样、程序性不强,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在功能方面,信访制度具有发扬民主、政治参与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搜集、反馈功能;具有发泄民怨、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功能;具有权利救济的功能。第二部分,信访制度的价值定位。信访制度的价值即信访制度对信访主体的意义,是信访制度对信访人需要的满足。信访制度的价值主要包括实现正义、维护自由、保障秩序等方面。信访制度的价值是信访制度的意义,是信访制度得以设立并实施的重要依据,信访制度制定、实施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第三部分,信访制度的历史解读。根据各个时期信访的数量、特征和运作模式的不同,将新中国的信访制度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信访制度,也就是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文化大革命及拨乱反正时期的信访制度即信访制度的曲折发展阶段;安定团结时期的信访制度,也就是完善和转型阶段。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剖析信访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以期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提供些许思考和建议。第四部分,信访制度的现实困境。信访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信访机构庞杂,各个部门相互推诿;信访功能错位,权利救济功能畸形发展;信访责任追究机制不科学,不断诱发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信访量的激增是改革开放时期一个鲜明性的阶段特征,是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本文着重从政治、经济、法治和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信访渐入困境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方能给予信访改革一剂良药。第五部分,信访制度的改革设想。面对居高不下的“信访洪峰”以及信访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信访制度的存废展开的激烈的辩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强化论、取消论和改良论。笔者认为改良论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强化论和取消论虽都不无道理,但多少显得有点鲁莽和偏激,容易引发社会的冲突和无序。信访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落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大专员制度,加快制定系统完整的《信访法》,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与现行信访制度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只有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方能逐步引导信访步入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