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贵州产野生和栽培的钩藤Ramulus Uncariae cum Unicis药材(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 、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 、攀枝钩藤Uncaria scandens(Smith.)Hutch.、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 Havil.)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药学和质量研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种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特征的异同和质量差异。
方法:生药学研究方面通过采用药材性状鉴别、光学显微鉴别和电镜超微鉴别(SEM)等方法,比较得出不同来源种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和差异;质量研究方面则是对不同来源种药材进行了生物碱类及非生物碱类的研究:以钩藤对照药材为对照品,对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了薄层特征图谱(TLC)的分析研究;同时还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具有抗肿瘤等活性的表儿茶素(epicatechin)进行了含量测定。
结果:1、形态组织学方面:不同种的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横切面组织结构的相同之处为:从外到内依次为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部。但在组织构造等方面则有各自不同特征。在光学显微中,有的表皮细胞具表皮毛,有的则无;有的表皮毛为单细胞非腺毛,有的则为多细胞非腺毛;且单细胞非腺毛又有短角状、长锥状,多细胞非腺毛有平直和弯曲等形状。茎表皮角质层层纹不同。有的平滑,有的具条状纹理;角质层表面观凹凸各异,有的呈内凹的方格形,有的在细胞外侧中部略隆起成四边形等等。对此我们首次建立了光学显微特征检索表(见表1)。在电子显微镜下,每种药材茎表面、钩表面和粉末都有各自独特的超微结构,尤其是在表面纹理、突起、非腺毛、纤维束和皮孔的形态及着生位置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而初步建立了不同种钩藤药材的电镜超微特征比较表(见表2),上述特征均可作为钩藤药材新的鉴别依据。
2、质量研究方面: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丙酮-氨水(50:20:0.3)为展开剂,稀碘化铋钾溶液为显色剂,双波长锯齿扫描,检测波长520nm,参比波长650nm,结果表明不同样品均含有生物碱,其薄层色谱特征图谱显示了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此我们建立了钩藤生物碱类成分的薄层色谱特征图,从峰面积大致地比较了各峰的“表现丰度”和共有成分的含量变化趋势(见图4-4、4-5、4-6、4-7)。非生物碱部分,通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来源以及不同采收季节的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中的表儿茶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本法在0.1249~3.9936μg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2.87%,RSD为0.99%(n=6),并且秋冬季为钩藤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以1月份含量为最高( 0.07214%),且不同种的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含量差异较大:野生钩藤(0.008159%)<野生毛钩藤(0.01894%)<野生攀枝钩藤(0.02994%)<野生华钩藤(0.03907%) <栽培华钩藤(0.07214%) 。(见表11、12、图4-16、4-17)
结论:1、首次对贵州产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报道其光学显微结构以外,还采用了电镜扫描新技术来研究其超微结构,充分明确了其形态组织学的异同,同时还首次建立了其光学显微特征检索表和电镜超微特征比较表,为准确、全面地鉴别钩藤类中药材提供了新的鉴别依据。
2、首次对贵州产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进行了生物碱类成分的薄层色谱分析研究,确认了不同种药材生物碱成分的类别和含量差异,并建立了薄层色谱特征图谱。
3、首次对贵州产野生和栽培钩藤药材进行了表儿茶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钩藤药材中表儿茶素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不同种、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差异,确定了其最佳采收期为1月份,且野生药材较栽培药材含量低,并以栽培华钩藤为最高,同时不同生长期的栽培华钩藤药材含量各异,因而初步预测了其含量和生长年限的变化趋势:以休眠期(1月份)为最高,果期(9月份)为最低,其他时期起伏不定。此外,笔者还建议从其根源抓起,加强对中药材的保护和生长年限的控制以及GAP种植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