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城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和依托,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是未来形成大学卫星城和大学城市的初级阶段。大学城是我国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也是教育实体和理念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既要符合城市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要尊重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其中合理的空间策略对于充分发挥大学城建设的正面效应、科学规避大学城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学城进行建设效应和空间选择的研究,形成大学城空间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性框架。不仅可以为国内大学城建设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照,也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新型城市空间类型—大学城建设的理论缺陷。因此,对大学城展开综合系统的研究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对国内外大学城发展演变的分析入手,归纳出大学城发展的基本模式,科学界定了大学城的概念,总结了大学城发展国际经验的规律性启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城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的基本要义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提炼大学城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共享、互动、生态。
对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首先分析了宏观分布特征并对空间规模选择状况进行了评价,然后对大学城在所依托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尺度对大学城空间选择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大学城不同建设目标下应采取不同的空间策略并结合案例加以实证说明。
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建设理念与重要目标之一。首先对大学城资源要素和共享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合理设置不同资源可以共享的范围,然后探讨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比较分析大学城共享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对微观空间布局模式的资源共享效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得出结论:根据各地实际特点,通过大学城内部空间科学组织可以有效实现大学城的资源共享。
大学城的建设可以带来积极的经济社会影响,即对区域产生的集聚、辐射与互动效应。大学城与城市存在明显的互动作用,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在区域范围进行合理布局,可以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和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大学城建设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深远的负面效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大学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研究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正面效应及实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从生态理念的导引、生态对策的提出到实际操作技术的运用,为大学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