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科学评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障碍因素,补齐发展短板,对于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农业现代化理论、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乡村振兴理论,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构建一套包含8项准则、40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省级、市级、县级三个维度对2011—2017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探讨近年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短板和不足。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0.280到2017年的0.338,年均增长0.010,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11年的36%到2017年的42%,达标程度为中等;就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层面看,青海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发展不均衡,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高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中的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就40项具体指标达标率总体来看,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占总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每人每年平均用电量和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支出6项指标在各级层面达标程度均为较差,是目前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鉴于此,青海省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把提升农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一项最为紧迫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主线。对于统筹农业和农村同步发展方面,在农业发展上需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特别是要在经营体系上下功夫;在农村发展上需要加强基础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倾斜,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发展。对于农牧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方面,首先,要改善农牧区就业环境,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其次,要积极培育实用性新农人,挖掘“田秀才”、“土专家”等;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青海省精神”为目标,强化农牧民的思想阵地。对于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方面,首先,要夯实农牧业的生产能力,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其次,要合理规划农牧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并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样版;最后,要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