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自计划实施以来,E大学先后有7个专业入选参与该计划,学生培养质量如何?这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关于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上世纪末本世界初学界对于学生培养质量的考察多以静态的指标体系着重从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培养质量。自从2009年清华大学将基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入我国以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克服了以前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所存在的弊端,关注学生动态学生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受到了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欢迎。因此,本文将学情分析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研究,将采取基于大学生学习体验的学生评价模式对E大学7个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学情分析测量其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学情分析以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选取学生参与理论以及IEO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将卓越工程师的“学情”分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性投入度、校园关系满意度、教学软件满意度、校园硬件满意度等五大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最终将抽样所得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E大学卓越班学生总体在五大维度上的现状进行了统计推断。总体数据显示:五大维度总体均值均呈现中等偏上水平,也就是说,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性投入、校园关系满意度、教学软件满意度、校园硬件满意度处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其中,对校园硬件满意度得分最高,对校园关系得分最低。同时,为了检测E大学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我们又从五个维度对E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7个专业的三年级、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增值与没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7个专业普通班三年级、四年级学生教育增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而言,卓越班学生的教育增值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的教育增值,这也说明E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是有效的,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卓越班学生不如普通班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卓越班学生的调查数据,研究又应用因子分析法,试图找出影响卓越班学生教育增量的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