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篮球运动员疲劳前后急停跳投动作,分析疲劳对运动员完成急停跳投动作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疲劳对于运动员运动表现和下肢运动损伤的影响,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动作设计和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受试者为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10名。实验采用跑-跳结合疲劳模型制造疲劳。使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Motion Analysis Raptor-4,200Hz)与三维测力台(Kistler 9281CA, 1000Hz),同步采集疲劳前后完成急停跳投动作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结果:起跳阶段,疲劳后膝关节离地时刻屈曲角小于疲劳前,疲劳后踝关节蹬伸时间大于疲劳前,蹬伸速度小于疲劳前,垂直方向蹬伸冲量小于疲劳前(p<0.05)。腾空阶段,落地前100ms时刻疲劳后髋关节屈曲角大于疲劳前,膝关节内收角小于疲劳前,踝关节跖屈角、内翻角、外旋角均大于疲劳前(p<0.05)。落地阶段,落地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峰值力疲劳前大于疲劳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峰值力平均加载率疲劳前大于疲劳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峰值力加载率峰值疲劳前大于疲劳后(p<0.05)。触地时刻膝关节内收角小于疲劳前,踝关节内翻角和外旋角大于疲劳前(p<0.05)。踝关节背屈角峰值和最大运动幅度小于疲劳前,踝关节外旋最大运动幅度小于疲劳前,踝关节背曲角速度和外旋角速度小于疲劳前(p<0.05)。落地后髋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疲劳后小于疲劳前,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疲劳后小于疲劳前,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疲劳后小于疲劳前,踝关节外旋力矩峰值疲劳后小于疲劳前(p<0.05)。研究结论:急停阶段,疲劳前后各生物力学指标并未发生改变,说明疲劳不会改变急停运动模式。起跳阶段,疲劳后较疲劳前膝关节离地时刻屈曲角度减小,踝关节蹬伸速度较小。整个蹬伸阶段踝关节蹬伸时间延长,地面反作用力垂直冲量减小,运动表现降低。落地前踝关节内翻角和外旋角增大,并且触地时刻踝关节内翻角和外旋角度增加,提示了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增加了踝关节内翻损伤风险。落地阶段,疲劳后较疲劳前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峰值力和加载率均减小。落地阶段,疲劳后较疲劳前踝关节背曲角峰值、幅度、角速度均减小,外旋幅度、角速度峰值、外旋力矩减小。落地阶段,疲劳后较疲劳前膝关节内收角和力矩均减小,说明疲劳后下肢趋于中立位,从而起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