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来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它的产生和使用对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不断发展并保持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关于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认知构式观入手,能够对现代汉语英源音译词的生成机制做出很好的解释。汉语中的英源音译词由于意义已经确定,由英语形式转化成汉语词语构式的过程主要包括“语音汉化”和“语素选择”两个阶段。语音汉化是对原英语发音进行“近音对应”转化,加以一定的修补手段,成为符合汉语习惯的语音形式;语素选择以语音汉化为基础,根据汉化后的语音选择适当的记音汉字完成构词。 通过对一系列文献的考察及较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中部分多音节外来词逐渐发生单音节化缩略,其中一些更具备了“独立使用”或“重复构词”的语法功能,成为外来单音语素。外来单音语素在记录语音的同时能表达一定的含义,因此成为构成汉语新词语的常用汉字。除了成为选字构词的依据,外来单音语素和高频记音汉字还会对汉语音译词语音汉化的过程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汉语使用者对汉语构式中以音、形、义结合体为基本单位的普遍认知,常用于同一语言环境中的记音汉字,无论是否已经形成外来单音语素,其语音形式都会与某种意义或概念范畴形成一定的关联,并承载到特定汉字形态上。 记音汉字语音形式与概念意义的配对,不仅反映出人们对汉语构式的认知经验,也是语言作为文化内涵载体的重要体现。相应地,在英源音译词的生成过程中,语音汉化与构词用字的选择往往处在一个双向联动的机制之中。这种联动机制不仅为汉语英源音译词的生成模式提供了科学的阐释,对英汉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同样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