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容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劳务是不定期的和间歇的,农民工的流动是辗转于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容易造成其养老保险金的断裂减损,人力资本得不到持续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一定保护与支持,既是考虑到这个群体未来生活的需要,也是和谐发展经济的必然。 1998年以来,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法规,之后,各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北京、上海、深圳为典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就是其中的体现,有力地增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权益的携带性。虽然这些政策在保障农民工养老权益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政策中很多条款仍然不利于农民工有个安逸的晚年。通过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工自身情况的调查来看,农民工自身对养老保障的愿望非常强烈,对养老保险也有相当的需求,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工收入水平已基本达到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操作性,但农民工参保率仍然很低、退保率仍然过高,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面临巨大的执行困境。 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研究做铺垫;第二章阐释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历程;第三章用社会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论述农民工养老保险实施的可行性和需求性;第四章着重从政策执行和评估角度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第五章针对问题和原因尝试性地提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工要真正实现社会身份的转变,不仅需要国家制定更加灵活的养老政策等制度性支撑,还需要国家在户籍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领域予以政策性的扶持与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应将目光逐渐转移到支持福利发展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政策层面上来,唯有如此,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长远性的保护与支持农民工的政策框架体系才能建立,让他们融入到这个贡献了自己青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