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铜矿床,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尚未见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报道。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测试及稳定同位素研究,对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有了初步认识:新寮岽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阶段为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其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绿泥石等。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矿床主要金属硫化物进行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Fe、S含量普遍低于理论值,S/Fe比值则大部分都大于黄铁矿理论S/Fe原子比,指示硫逸度较高的热液环境,Co/Ni比值均大于1指示黄铁矿均为热液成因;闪锌矿中Zn含量比理论值稍低,而S含量以及S/Zn原子比高于闪锌矿理论值,且闪锌矿中富Fe指示其形成温度相对较高,较还原的热液环境;锡石相对富含Ta则表明其可能形成于弱碱性环境;毒砂、黄铜矿等硫化物元素间均有类质同象现象的发生。运用LA-ICP-MS技术测得矿区出露的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7±1Ma,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61±1Ma,钻孔揭露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60±1Ma,其中石英闪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为成矿岩体,三个岩体的测年结果表明矿区在晚侏罗世发生过一次岩浆侵入事件。成矿岩体石英闪长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碱含量中等、高镁、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U)、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Nb、Ta、Ti、P),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指示岩体形成于深源环境,成岩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石英闪长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Hf(t)变化于-5.8~2.7(主体在-1.0~0.0范围内),tDM2=1.03~1.58Ga(主体在1.2~1.3Ga范围内)。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体成岩源区较为复杂,为壳幔混源,可能为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并与楔形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且岩浆上侵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及Hf同位素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岩体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δ34S=-1.7‰~+1.2‰),平均值为-0.7‰,接近地幔硫同位素组成,说明硫源较为单一,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可能有少量来自围岩沉积地层。论文选取黄铁矿及其共生的黄铜矿样品,采用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50.5±3.8Ma,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限(150-170Ma)一致。通过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认为该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动力学背景下。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在矿床地质特征、矿物标型特征、硫同位素组成、成矿岩体特征等方面均与典型斑岩型铜矿床基本特征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其成因类型为斑岩型,但矿体大部分已遭受风化剥蚀,仅残留矿床根部,矿区深部找矿潜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