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而农民增收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保障;增加农民收入直接影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增加农民收入能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安定以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以说,到2020年我国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际上关键在于农村能否实现小康。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尝试以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理论为基础,从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农村公共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证农民增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性,试图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角度来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勾勒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框架。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待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基本构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农村公共品供求理论。本部分从“三农”的基本性质入手,通过分析界定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范围,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并就农村公共品的供求均衡建立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在提供公共品时,应注重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给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的恰当均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也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和“五个统筹”的重要步骤。本部分最后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求优先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验证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第三部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本部分阐述和比较了四个时期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农民增收理论与制度障碍。论述了农民增收的内涵及意义,农民增收的理论基础,对农民收入理论与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增收理论进行了探索,并详细考察了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历史和现状,剖析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民增收缓慢的制度性障碍和现实的约束条件。本文的结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公共品供给向城市倾斜的政策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产条件恶化、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而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国债投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阻碍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
第五部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增收关联分析。通过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供给结构的分析,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支出的变化趋势及结构构成,并对其进行评述。并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支出与农业财政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指出农村公共品支出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比农业财政补贴更加有效。最后,笔者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公共支出、政府一般服务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分项支出与农民增收关联模型,并利用197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一个联立方程模型来估计农村公共品供给分项支出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指出增加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和农业灌溉投资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部分,促进农民增收的公共品供给对策及公共政策选择。在上述理论阐述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考察与借鉴,本部分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对策、促进农民增收的公共政策选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认为,在具体的公共政策选择上,应着实把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支农结构优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