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并归纳《黄帝内经》三个英译本(Iliza Veith、吴连胜、吴奇父子及李照国)中文化缺省的对应的补偿策略,并结合关联顺应论分析优缺点,以期找到最适合《黄帝内经》英译本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文化缺省最早由王东风在《外国语》中提出,指作者与意向读者为经济交际而省删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知识。文化缺省在文本中普遍存在,其英译处理情况影响整个译本质量。关联顺应论国内最早由杨平提出,指翻译既是明示推理过程,又是动态顺应过程。翻译包含“两文本(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及“三涉者(作者、译者及译入语读者)”,并包含话语理解和话语产出两个过程。话语理解过程根据关联度等级而动态顺应原语文化,力求达到理解的最佳关联。话语产出过程指在译者掌握并动态顺应关联度等级及译入语知识体系的条件下,达到产出最佳关联。两者尽量将翻译过程中原语文化折损降到最小程度。通过对《黄帝内经》三译本中302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进行定性定量对比分析,指出三英译本中文化缺省补偿策略。1. Iliza Veith英译本采用七种补偿策略,即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硬译、不译及创新法。吴连胜、吴奇及李照国英译本采用前六种补偿策略。2.根据关联顺应论中的关联度等级将《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分为静态文化缺省和动态文化缺省,其中又各自有相对和绝对之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得出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初构法,省略法、创新法、阐释法及置换法。最终指出,绝对静态文化缺省以初构法为主,辅以其他译法;相对静态文化缺省主要采用阐释法及置换法;绝对动态文化缺省采用置换法为主,附加创新法;相对动态文化缺省采用阐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