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古巴假霜霉引起的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毁灭性及世界性病害,给黄瓜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氟吡菌胺是一种新型的苯甲酰胺类杀菌剂,现已登记用于防治多种卵菌病害。为探明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本研究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抗氟吡菌胺菌株对不同作用机理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抗性菌株的室内获得及其生物学性状及抗药性遗传的研究以及药剂混合使用对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两省的105株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北、山东8地采集的黄瓜霜霉病菌菌株对氟吡菌胺均较敏感,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敏感性差异较大。氟吡菌胺对从未使用过苯甲酰胺类杀菌剂的温室中采集的62株黄瓜霜霉病菌的平均EC50为(0.1498±0.1090)μg/mL,其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故可作为基线敏感性用于监测田间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变化。2、进行紫外诱导试验和药剂驯化试验分别获得4株和7株抗性突变体,其抗性水平在8.0~114.9倍之间,紫外诱导突变频率为7.4×10-7。通过分析不同抗性水平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的相关性,发现氟吡菌胺与嘧菌酯、甲霜灵、烯酰吗啉和霜脲氰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实验室获得的11株抗性突变体在无药健康叶片上继代培养10代,突变体抗药性能稳定遗传。与亲本菌株相比,抗性突变体在侵染率、致病性和产孢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差异,紫外诱变获得的抗性突变体LT-3-1UV的致病性和产孢能力均高于亲本菌株,4株抗性突变体适合度与亲本菌株相当,6株抗性突变体适合度低于亲本菌株。综上所述,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存在中度抗性风险。3、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五种药剂连续驯化黄瓜霜霉病菌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或吡唑醚菌酯混用均比3种单一药剂连续驯化抗性上升趋势缓慢,两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后获得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倍、4.2倍。而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一药剂驯化获得抗性菌株抗性水平分别为16.3倍、11.6倍和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因此,药剂混合使用可以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药性的发展。4、采用离体叶片冷冻法及孢子囊冷冻法保存黄瓜霜霉病菌菌种,以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孢子囊冷冻前后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采用半叶法和叶盘法测定经上述两种方法保存的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致病力和适合度,结果表明:采用离体叶片冷冻保存法保存菌种3个月后及孢子囊冷冻法保存菌种6个月后,孢子囊的致病力、适合度明显下降,潜育期延长,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变化不大。离体叶片冷冻法及孢子囊冷冻法可用于长期保存黄瓜霜霉病菌。5、通过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两种交配型杂交获得黄瓜霜霉病菌卵孢子,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F1代单卵孢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F1代单卵孢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表现型介于2个亲本菌株之间,初步推测供试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可能由单个不完全显性等位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