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通道技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纳米通道因其结构上的尺寸效应,比表面积效应和通道表面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它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物质的分离传感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聚多巴胺和二氧化硅纳米通道的制备和表征为基点,分别考察手性物质在功能化的聚多巴胺纳米通道内的迁移特性。相对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纳米通道技术对手性物质的分离检测有其独到的优势。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以聚碳酸酯纳米阵列膜为基膜,采用自组装法在膜表面和孔道内形成聚多巴胺(PDA)纳米通道,并用现代表征技术对制备的纳米通道阵列进行形貌的观察与研究;探讨沉积时间与纳米通道孔径大小的关系;通过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等手段探究聚多巴胺纳米通道的性质;电化学工作站与U型分离池偶联测定PDA纳米通道的过膜电阻,探究p H值,离子强度,孔径对过膜电阻的影响。以聚多巴胺纳米通道膜为载体,实现聚多巴胺与壳聚糖的共价连接,构建了具有手性选择的功能孔道,以D/L-苯丙氨酸为目标物,研究了壳聚糖功能化的PDA纳米通道膜的等电点,以及膜孔径、p H值、离子强度和D/L-苯丙氨酸浓度等对苯丙氨酸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最优实验条件下苯丙氨酸对映体的分离以及膜的重复利用情况。以聚多巴胺纳米通道膜为载体,在PDA纳米管内壁上修饰有手性识别位点的L-cys,α-苯乙胺对映体为目标物,通过测定D/L-α-苯乙胺过膜电阻Zmen的不同,实现D/L-α-苯乙胺的识别,通过目标物在孔道内的迁移速率差异,实现D/L-α-苯乙胺的分离。同时,考察了不同目标物浓度,孔径,离子强度对α-苯乙胺对映体识别的影响,以及在最优条件下用旋光仪考察α-苯乙胺对映体的分离特性。以聚碳酸酯膜为基膜,先在膜表面和孔道内沉积一层聚多巴胺,而后原位还原Ag纳米粒子,形成PDA/Ag纳米通道,采用st?ber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通道,用电镜表征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貌,考察了沉积时间对Si O2纳米通道孔径的影响,XPS分析技术对纳米管元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zeta电位测试及电渗分析考察二氧化硅纳米管的性质。以聚碳酸酯膜为基膜,先在膜表面和孔道内沉积一层聚多巴胺,而后原位还原Ag纳米粒子,形成PDA/Ag纳米通道,采用st?ber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通道,用电镜表征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貌,考察了沉积时间对Si O2纳米通道孔径的影响,XPS分析技术对纳米管元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zeta电位测试及电渗分析考察二氧化硅纳米管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