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传统城市化研究理论的适用条件,对后发展国家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分别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地域模式两条线展开。从中国人口转移所受到梗阻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指出,人口转移梗阻并非基于资本积累的不足,在城乡劳动力过剩的同时,中国面临着同样严重的资本过剩局面,引导从“市场实现”的视角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反思和发展,探讨后发展国家因为市场无法出清而造成人口转移梗阻的理论基础。继而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农地制度等方面展开分析,从现代部门就业的扩张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两个角度,结合后发展国家的实际例证,探讨不同特点与条件下,上述经济社会影响因素给后发展国家的人口转移所可能带来的阻滞或促进作用。基于城市化水平增长动力机制的理论探索,分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与制度化因素,探讨我国在目前条件与背景下适宜采取的城市化政策取向。提出结合目前国情,利用并渐进改进既有制度,主要瞄准流动人口,淡化政策调控与规模控制,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城市化地域模式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后发展国家城市化地域模式的特殊性。对于后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化一极化集聚的发展趋势,以及许多后发展国家特定地区普遍出现的广域点状集聚现象,从动力机制、区域分工、演进轨迹、空间形态等方面展开分析与典型个案研究。在总结城市区域化成长阶段和空间演化规律、以及先发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后发展国家能否重复发达国家标本意义上的“集中型道路-大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乡-体化”的城市化地域模式进行反思,结合案例,分析后发展国家城市区域化推进中的现实困境和梗阻。通过以上对于城市化地域模式共性与特殊性的规范研究与比较分析,试图将不同特点的城市化地域模式纳入全球化持续演进的背景中加以系统地审视,分析全球化这一影响因素如何把不同特点的城市化地域模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化地域模式新框架”命题,并进而探讨了顺应全球化下地域分工特点的中国城市化战略与规模引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