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罕前期思想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语罕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安徽现代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筹备活动,而且为安徽的革命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期,其思想逐渐背离了党,成了托派分子,直至被开除党籍。大多数人对高语罕不太了解,甚至存在着历史误解,可是他在革命初期的功绩,不应抹杀。  历史人物的思想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历史人物进行思想研究,应该把历史人物融合到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全面综合分析,对其思想中积极进步的成分给予肯定,而不应因其后期所犯的一些错误否定人物前期思想的进步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语罕前期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发掘整理其前期思想的演变轨迹,概括分析前期思想内容特征,对高语罕曾经奉献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予以分析和肯定。高语罕是安徽籍历史人物,对高语罕前期思想进行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民国时期的安徽历史资料,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国前后安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了解安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本文以其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政治、教育、宗教伦理等角度论述了高语罕前期思想(1928年以前)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转变的过程,并对其前期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由于社会上有许多人对高语罕不甚了解,本文在引言部分对高语罕的生平和著作进行全面的叙述,把高语罕的一生分为五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共产党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和高语罕晚年时期。对于高语罕来说,每一个时期他的思想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本文的论述范围截止到大革命时期。第一章高语罕的政治思想是高语罕前期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演变、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对“好政府主义”思想的批评、实现工商联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主张和高语罕在建党初期的政治主张和实践。本章重点论述了高语罕从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其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教育思想是高语罕前期思想的第二个主要内容,由于高语罕的教育思想对民国时期安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单列一章对其教育思想进行重点论述,其中包括教育救国思想、平民教育思想和高语罕独特的教学理念。高语罕的教育救国思想是高语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了改变中国亡国的命运,高语罕呼吁社会要重视青年,培养青年,同时改革教育现状。高语罕的平民教育观包括平等的教育观和普及社会教育的要求。高语罕没有把他的教育思想停留在理论上,他还为自己的教育理想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并且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第三章主要是对高语罕的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评述,由于高语罕的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本文紧紧扣住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对高语罕的宗教观、伦理观以及高语罕对白话新文学运动和态度和立场进行论述。  在论文的最后,本文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高语罕前期思想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主要论述了高语罕前期思想的的积极性方面和局限性。高语罕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爱国之心,把学校作为革命的阵地对革命思想进行宣传,具有时代进步性。但高语罕思想发展早期受到封建文化思想的约束,虽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但理解不够彻底,同时高语罕的前期思想发展具有依赖性,这些说明高语罕前期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全国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
1914年,一战爆发,让欧洲国家疲于奔命,暂时放松了对他们在华利益的关注。这让日本看到了一举解决中日之间所谓“悬案”的机会。1915年,日本向中国的北洋政府提出所谓“二十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被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被迫走上艰难曲折的现代化之路。随着中国的被动开放,大批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的在华活动是中外文
学位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养老制度的发展,研究的意义,以及“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出土以来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阐述
刘知幾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史通》是其代表作,该著作涉及刘知幾本人的生平、治学和思想。《史通》虽然是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但它却涉及到文献学、哲学、经学
本文在对北魏地方考课历史做全面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地方考课作为北魏考课制度的一部分,在前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孝文帝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上的“重内轻外”,考格的混乱和地
目前,学术界对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小城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像马鞍山,由于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发展的轨迹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