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在人工模拟环境中生存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xxf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对于其传播途径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近年来提出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可能作为载体传播幽门螺杆菌,但缺乏有力证据支持,仍不清楚其在环境中的生存情况。本研究拟用烛缸法培养幽门螺杆菌(NCTC11637),并选出最适培养基;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人工模拟的四种实验室环境中,观察幽门螺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第一部分:幽门螺杆菌培养方法的建立和培养基的比较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的实验室培养方法,并选出该实验条件下最优的培养基。方法:采用烛缸法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复苏,对菌种进行鉴定并保存。将相同菌量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培养5天后,检测并计算细菌数量,选出本实验最优的培养基。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接种到最优培养基上,观察其培养效果。结果:本实验采用烛缸法成功复苏幽门螺杆菌,鉴定为幽门螺杆菌阳性。四种固体培养基上幽门螺杆菌生长情况存在差异,本实验最优的培养基为添加7%新生牛血清的布氏琼脂,有较好的分离培养效果。结论:本实验室采用烛缸法成功培养复苏幽门螺杆菌;在该条件下最优的培养基是添加7%新生牛血清的布氏琼脂,有较好的培养效果,能够用于下一步实验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第二部分:幽门螺杆菌在人工模拟环境中生存状况的研究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方法:实验室模拟纯水、牛奶、猪肉末和胡萝卜四种环境样本,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25ml(g)样本中使菌液浓度约为106cfu/ml(g)。样品分别放置于室温和4℃,在不同时点采样从样品中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并染色观察其生存状况。结果:幽门螺杆菌在四种模拟的环境中均不能生长繁殖,仅能存活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无法分离。幽门螺杆菌在4℃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长于室温,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逐渐由杆状转变成圆球体。比较不同环境介质,幽门螺杆菌在牛奶中的存活时间最长,4℃超过10天,室温超过6天。在猪肉末中的存活时间,4℃中超过6天,室温能存活3天以上。幽门螺杆菌在4℃水中存活超过5天,而2天后就不能从室温的水中分离。在胡萝卜样本中的存活时间是四种环境中最短,4℃和室温都仅能存活数小时,一天后均不能从胡萝卜样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结论:幽门螺杆菌在环境中不能生长繁殖,仅能存活一段时间。显微镜下观察幽门螺杆菌逐渐转变成不能培养的圆球体。在环境温度和菌液浓度相似的条件下,幽门螺杆菌在牛奶中生存时间较长,故牛奶可能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媒介,猪肉末、水等其他环境介质在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正>湖北省罗田县地处鄂东北大别山腹地,面积2144平方公里,辖10镇2乡4个国有林场,413个村、21.2万户、63万人。2014年重点贫困村10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7077户120952人。多年
<正> 1975年5月,我院一例膀胱癌复发患者服中草药后,膀胱癌消失。现将治疗经过扼要报告如下:患者(住院号6747110),男,40岁,已婚,某工厂技术员。
物流业和物流信息化发展明确要求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满足“一站式”服务是平台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运营模式作为实现平台可持续运营的
帧率提升算法(FRUC)是一种改进视频播放质量的算法,用于在播放视频时把视频播放的帧率提升若干倍。将帧频从较低的水平提升到高的水平,以减小屏幕保持时间,从而消除在显示动态画面
本文所称的社会机构.主要指以各种方式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投资、运营和管理的备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包括拥有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社会机构提供的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探索的命题。中国传统民居的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是探索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典型案例。其不仅在大环境下趋利避害,适应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推陈出新,各种数据业务层出不穷,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通信系统的容量不断提高。当前的通信系统都使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来增加通道
研究区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的东北部,井田面积约251.75km2,在水文地质单元上属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系统的东北部,从井下揭露情况来看,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裂隙发育,靠近
针对印刷体维吾尔文文字识别系统中的文字,尤其是连体段字母的切分这一难点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投影切分方法。采用将基线区域像素点置白(像素点索引值置为255),并对其进行垂
以河南省城镇体系为例,选取城镇发展的主要指标,运用分形理论、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描述河南省城市规模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今后河南省城市体系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