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分化的加速演进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接连爆发。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乌坎事件、江苏启东事件,一幅幅暴力冲突的画面犹如烙铁一般灼烧着我们的视觉神经。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日益激烈、后果愈发严重,不断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党和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传播体系,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拓宽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为负面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依托新媒体平台,大量虚假消息进入公众视野,扰乱人们的视线、煽动人们的情绪,对群体性事件急转直下的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成为群体性事件恶化升级的“助推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面对阵阵袭来的舆论风暴,本应承担起引导重任的政府部门却显得有些慌乱,有意封锁消息、刻意回避媒体,主动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和主导权,致使谣言传播,人们躁动不安的情绪相互感染,本应遏制在萌芽状态的一些小的矛盾纠纷最终演化成为一起起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就是着眼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而提出的重大课题。该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沟通意见、利益协调的作用,彰显它思想安抚、心理救助的功能,化对抗为对话,变无序为有序,使已经脱轨的社会秩序尽快恢复常态,使紧张对立的社会局面早日得以平息。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按照以下思路铺陈展开:以大量案例为基础,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概括凝练,探索出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客观规律;以上述规律为指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制度体系,为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内容。正文部分共分五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础理论。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谁来引导?引导谁?通过什么来引导?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目标和原则?这是本章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理论是我们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必要前提。第二章,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意蕴。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舆论引导的地位、作用及其紧迫性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章,概括总结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长期实践中,党和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留下了很多血的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概括总结,有利于我们少走弯路,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第四章,探索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客观规律。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不是一种盲目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适应超越律、多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只有遵循以上规律,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才会跳脱随意化的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章,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分析制度、应急信息发布制度、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社会自我调节制度、媒体对外传播制度,筑牢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多重防线,有利于实现舆论引导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用。结语部分阐述了从事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的几点体会,并且指出该项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