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开始进入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博弈开始凸显,人们对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呼声愈发高涨,社会的各方面都体现出对制度革新的一种强烈期盼。如何进一步将制度理论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成为了新时期我国政治界学者进一步开展制度理论研究的现实要求,也是政治学者需要承担的一项重任。从政治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对制度的研究源远流长。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城邦研究开始,直至20世纪前期,制度研究都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随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到来,制度研究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用客观行为来解释政治现象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及模式进行研究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而行为主义重客观轻情感、重方法轻价值、重理论轻现实等不足,使其遭到来自政治学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质疑与非议,在这阵声势浩大的批判声中,注重制度和现实功用研究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1984年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标志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诞生。经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日益成为了当代政治学界的主流思潮。作为学术前沿的政治学理论,我国政治学界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本文试图在我国学者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中外政治学界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产生的知识背景、理论背景以及确立的过程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主要分析路径进行研究,并对这些主要分析路径的核心观点、原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找得出主要分析路径的交流对话空间;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进行评价,针对理论的优缺点,对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未来取向进行有益探讨;研究政治理论尤其是国外的政治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用来为实践服务,因此,第五部分就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在我国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考察它在我国的运用情况。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学术前沿的最新理论动态和学术成果,系统地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确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二是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出各个流派的优缺点,明确各流派的理论如何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并推理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在未来的发展趋向和提升空间;三是考察新制度主义在我国的运用情况,展望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建构提供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