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简单液体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凝聚态物理学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在这一理论中,硬球模型和范德瓦耳斯模型抓住了原子或分子间排斥作用在决定液体结构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相反,吸引作用的效应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平均场近似来处理,即吸引作用被认为只是提供一个空间均一的背景相互作用以维持液体的稳定,其对液体结构和动力学的影响甚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液体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现象,吸引作用在这些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液体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凝聚态物理学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在这一理论中,硬球模型和范德瓦耳斯模型抓住了原子或分子间排斥作用在决定液体结构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相反,吸引作用的效应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平均场近似来处理,即吸引作用被认为只是提供一个空间均一的背景相互作用以维持液体的稳定,其对液体结构和动力学的影响甚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液体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现象,吸引作用在这些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若只考虑排斥作用或者对吸引作用只做简单近似处理,那么即使在定性上都不能够描述所谓“简单”液体的某些复杂特性。液-液相变以及玻璃形成体系液体中复杂的动力学是液体复杂性的代表,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对于完善和发展液体基础理论、玻璃化转变理论、晶化理论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本文利用核磁共振、闪速差示扫描量热、高能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分子动力学模拟、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和模拟手段,对钯-镍-磷、纯铝以及铝合金平衡熔体中的液-液相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液-液相变对玻璃化转变、晶化的影响。液-液相变这一物理现象通常很微弱,为此需要灵敏的探测手段。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捕捉到液体局域结构的微小变化,是探测液-液相变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为了满足探测金属熔体所需的高温条件,需要制作高温核磁共振探头,本文首先详细介绍自制的高温核磁共振探头的各个部分,以及该探头的温度标定。利用该高温核磁共振系统,并结合闪速差示扫描量热仪、高能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本文研究了Pd42.5Ni42.5P15平衡熔体中的液-液相变及其对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原位核磁共振实验发现Pd42.5Ni42.5P15熔体在液相线温度以上存在一级液-液相变,在相变温度点TLL=1063 K密度无可明显变化;分析暗示局域偏好结构数量上的跳变可能是该相变的主要机制,与双序参量模型相吻合。两种液体通过急冷可以形成各自的玻璃态,高能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低温液相(处于TLL以下的稳定液相)所对应的玻璃态在结构上相比于高温液相(处于TLL以上的稳定液相)所对应的玻璃态更有序。通过闪速热分析发现高温液相的玻璃形成能力比低温液相的更好。分析表明过冷高温液体的晶化可能是个两步过程,即先转变到低温液体然后再晶化,液-液相变的动力学决定了高温液体的玻璃形成能力;低温液体较差的玻璃形成能力可能与其过冷相中存在较多的中程有序团簇相关。本实验对于理解晶化过程和玻璃的形成,调控金属玻璃结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液-液相变的普遍性,利用高温核磁共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纯铝这一单元素体系中的液-液相变。核磁共振表明纯铝液体在TLL=1163 K发生液-液相变,在TLL液体密度同样无明显跳变。高温液体在TLL以下温度向低温液体结构弛豫的时间随过冷度增大而减小,两者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这一液-液相变与协同性聚集的类二十面体团簇的空间贯通有关。单元素体系中液-液相变的存在以及类二十面体团簇在金属熔体中的普遍性暗示这一现象在自然界中可能广泛存在。在上述纯铝液-液相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高温核磁共振研究了铝-铜、铝-硅合金体系的液体性质。结果表明在亚共晶、共晶、过共晶铝-铜熔体中都存在液-液相变,随着铜含量增加相变更加明显;然而对于铝-硅体系,只有在亚共晶成分中才观察到微弱的液-液相变。分析暗示这可能是由于具有五重对称性的类二十面体团簇在铝-铜熔体中得到促进而在铝-硅熔体中受到抑制所导致的。这些结果为铝合金铸造的过热处理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食品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食源性病原体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食源性病原体会产生特定的挥发性生物标记物,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能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监测,从而及时预警,降低人类感染致病菌的风险。本文选取李斯特菌产生的标记物二甲基三硫(C2H6S3)作为被检测气体,对纳米WO3的微结构(晶面及缺陷)进行调控,建立了材料微结构与气敏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同时,将密度泛函理
活体光学分子成像不仅可以长时程在体追踪细胞的迁移、聚集和接触等动态行为,还可以直观地呈现细胞内分子信号的动态变化,为在体研究细胞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肿瘤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这一特性来治疗肿瘤,在临床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免疫系统中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在清除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肝脏作为一个具有
大学英语教科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力和实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科书如何阐释和建构他者,对塑造大学生的他者文化观,引导大学生如何看待他者,与他人相处,形成跨文化理解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不仅有利于推进批判教科书研究中有关“他者问题”重要议题的研究,对认清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内涵,理解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变迁的本质,改进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现实,实现大学英语
数据规模的迅速增长和数据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数据分析高速发展,也使得数据分析需要处理的对象越来越复杂,进而需要更多的变量特征来描述这些复杂的对象,也就产生了高维数据.在高维问题中,财务经费和伦理道德等原因又使得观测样本量往往远小于高维数据的特征维数,而且普遍存在于医学、生物遗传学、军事学等众多领域.本文研究小样本下高维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变量选择问题和模型预测能力.利用传统的变量选择方法SCAD(the
载体材料的安全性是纳米药物首要考虑的问题。蛋白基纳米载药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无毒等特点,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nab(nanoparticle albumin-bound)技术是目前制备蛋白基纳米载体最成功的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注射液Abraxane?自2005年批准上市后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nab技术具有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能耗高、引入有毒有机溶剂等
太赫兹波具备能量低、频谱宽、穿透性强以及特异性吸收等诸多优点,因此太赫兹频谱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物质的分析与检测中。另一方面,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无人工干预、自动化与规模化的优势。在机器学习的推动下,太赫兹频谱技术中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范围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面对无标注类型的太赫兹频谱数据时,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论文将无监督机器学习领域中的因子分析法和独立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扩展,使其适
随机过程是概率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一些随机现象的刻画,需要用随机过程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随机过程理论广泛应用在物理、生物、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同时这些领域的需求也促进了随机过程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了轨道为凸函数的随机过程的性质、不等式以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凸随机过程及其不等式.在均方连续、均方可微、均方可积的意义下,类比凸函数的思
第一部分PARP1参与新生小鼠心脏再生和心肌细胞增殖背景: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在受到损伤时不能再生,结果导致瘢痕修复和心脏重塑。而低等脊椎动物如斑马鱼的心脏能够终身保持再生能力,常用作研究心脏再生的动物模型,但是其应用受到种属进化差距较大的影响。最近研究发现新生小鼠心脏也能够再生,这为心脏再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更为方便的道路。PARP1作为一种存在于细胞核内的蛋白修饰酶,其在心脏发育和心肌细胞肥大中都有
该课题组前期从发酵蔬菜中分离并鉴定出一株凝结芽孢杆菌1300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进行凝结芽孢杆菌发酵乳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凝结芽孢杆菌13002、保加利亚乳杆菌CGMCC 1.290、嗜热链球菌CGMCC 1.2741共发酵的新型发酵乳为研究对象,以不同菌种复配比、菌种接种量、发酵基低聚果糖添加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再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发酵乳
器官是高等动物重要的功能单位,对器官结构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器官的功能,并支持相关的疾病研究。利用近年来发展的显微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器官水平的细胞分辨三维成像。基于高分辨率三维数据,数字切片技术可以实现对完整器官在任意角度获取细胞分辨率的切片。然而,如此高分辨率的成像获取的单套数据可达TB级甚至10 TB以上,给数字切片带来了大数据挑战。现有的数字切片方法工具仅能对GB级数据切片。实现10 TB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