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整合视角下的绥远建省模式初探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绥远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作为城市的名称、特别行政区的名称以及省的名称。其历史上最大的管辖范围,行政区划上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1954年,新中国撤销绥远、察哈尔、热河三省,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绥远作为一个行政地理名词,从此消失。绥远集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移民问题等于一身,自出现至消失充满了复杂性与特殊性。它在近代边疆史、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等方面意义非凡,然而人们对“绥远”这一历史名词的认识越来越少,使其历史意义与受关注度不成正比。本文选择以近代绥远为研究对象,并以1928年绥远省成立为切入点,希望通过绥远建省的脉络窥视近代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绥远模式探讨近代民族国家构建和边疆民族整合问题。全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论述:   (一)清末绥远地区统治模式及演变: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立绥远将军,主持驻防地的蒙古军政事务。这种统治模式随着清中期以来内地移民的增多和土地开垦的日盛逐渐落后,厅的设置方便了“蒙汉分治”政策下对绥远地区蒙汉事务的统治,也开启了绥远地区统治模式的变革。   (二)绥远建省的基础与准备——民族国家框架下的绥远特区制度:民国成立以后,绥远旧有的将军制被特别行政区制所替代。这种体制对前朝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继承的是清代对蒙古上层的羁縻政策,创新的是对绥远地区的统治模式初步内地化。然而军阀时期割据掠夺的时代特性,使特区制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应有的优势被掩盖,这种制度反而成为蒙民所诟病的对象。   (三)绥远建省模式的多维角度:国民政府成立后,绥远在一体化进程中建立了省制。然而在盟旗王公对自治权力和特别待遇的不舍和追逐中,绥远省制进程举步维艰。蒙古王公与国民政府之间在民族国家观念上的差别,通过百灵庙自治运动及蒙政会的成立与分裂表现出来。虽然省制得以维持,但是民族国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   近代绥远的省制变革对内蒙古地区的整合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不恰当的民族政策和地方落实以及被蒙古上层垄断“蒙人自治”话语权,导致西内蒙古地区与中央政权关系日疏直至走上分裂。当然在近代国家转型时期,民族政策和民族国家整合措施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的国家整合情况并不理想,但是作为前车之鉴也为新中国民族自治政策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越南战争结束后,大量越南人逃往美国,短短的30多年,美国越南人的数量从2万左右暴增至120多万,成为美国亚裔人口中的第四大群体,在美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975年至今,越南共掀起
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传统的建筑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大,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逐步实现绿色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和博物馆的探究,其次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互动体验的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和原则,最后研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互动体验的博物馆展览设计的体验应
民国时期由于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疫疠频仍。华东地区由于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等因素,疫疠情况尤为严重。针对当时政府力不能及的情况,以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为目标,具有广泛
在20世纪80年代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也就是绿色建筑设计.随着我国对该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其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19年,我国申报的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0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在不断追求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对建筑物的设计和规划上,既充分考虑了城市整体结构的保留和功能区的划分,也
在全面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 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理念的根本目的 是优化水资源调配,增大水资源利用率.为此,全面探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中
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可折叠式施工平台,用于海底管道起平管对接施工中.应用时安装在铺管船舷侧,拆卸时可自由折叠,海管对接时可容纳焊工及设备布置在其底部平台上,该施工平台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小型商业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数量与日俱增.其本身的设计不仅关系商业建筑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样会对商业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立足于特
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对城市整体布局的规划,又要注重对具体建筑工程的设计,这就需要明确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其协调配合.此次分别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内涵加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