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地域广阔,至今仍有7.2亿农村常住人口居住在300多万个乡村聚落中,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开展农村居民点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间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户数快速减少,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导致乡村地域功能退化、农村价值塌陷,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采用用理论分析与典型调研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遥感、GIS技术与模型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着“农村空心化演进时空规律→农村空心化的诊断与定量评价→空心村整治”的主线,组织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及重要结论概括如下:
(1)农村空心化时空格局与演进规律。分析了区域农村的人口社会、经济技术、政治政策和自然环境结构演化特征,解释了农村空间演化的深层次背景。从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等方面解释了农村空心化生命周期规律。在村域尺度上,从居住空间、人口社会空间、经济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空心村演化的微观规律。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平原传统农区、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山地丘陵区等不同地域类型区空心化村庄空间组合型式及其演进规律。
(2)农村空心化诊断与定量评价。根据农村人口和农户数量演化趋势,分析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关键拐点,建立基于时序过程的农村空心化诊断与定量评价方法;根据空心村空间结构与格局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学渗透理论,确定阻隔空间比例25%和40%是空心村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拐点,探索了基于空间格局的农村空心化诊断与评价方法。应用山东平原农区典型空心村调查数据,建立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探讨了通过统计模型进行农村空心化诊断与评价的方法。
(3)空心村空间整合模式与途径。通过分析现有空间发展理论对空心空间整合适用性,提出空心村整治应采取空间不平衡发肫模式和注重培养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依据乡村空间不平衡发展和内生型发展的理论,构建了大城市郊区、平原传统农区、农村城镇化区和山地丘陵区四种地域类型区适宜的空心村空间整合模式,提出从资源要素重组、公共产品配置、交通网络优化三个方面切入,推动空心村空间整合。
(4)空心村整治利益协调机制。基与典型地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完全赞成空心村整治的比例不高,而依据政府补偿而定的农户比例占59.5%,农户在意愿选择时考虑最多的是家庭因素,而对村庄环境因素考虑较少。户主作为家庭发展的决策者,追求未来家庭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在家庭因素中主要考虑家庭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农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特征及其博弈关系,提出了完善主体利益结构、构建主体利益协调运行机制和健全主体利益协调保障机制的对策。
(5)典型案例区实证研究。选择典型村庄或典型县市开展实证研究,将上述理论应用到空心村整治实践,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山东省禹城市赵庄村为例,开展典型空心化村庄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揭示空心化村庄的空间扩展规律: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开展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农村空心化诊断评价及空心化村庄空间整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