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在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中,关系型贷款是国外银行业较多采用的一种,目前该方法在我国也开始引起重视。尤其在国内民营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兴起,关系型贷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关系型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深入地阐述关系型贷款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运用情况。本文首先梳理了关系型贷款在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1)关系型贷款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这些信息是银企长期合作中逐步积累获取的,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双方的相互信任;(2)关系银行注重长期利益,不计较单次贷款的成本收益;(3)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4)贷款合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再议机制条款,有利于减少和解决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5)中小银行具有组织结构灵活、地理位置近和熟悉当地文化等优势,宜于开展关系型贷款;(6)关系银行关注企业的“忠诚度”,一旦发现企业有多个关系银行,将弱化银企关系等等。
对应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作者实地调研了浙江省几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获得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具体的讨论和分析,本文总结了关系型贷款在样本银行的实际运用情况,并对国内关系型贷款业务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研究表明,浙江省的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时,对“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实际操作中不存在单一形式的交易型贷款。在整个贷款过程中,均体现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型贷款:非常重视与企业已有的合作关系、业主行为、信誉和所处经济环境等软信息。样本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体现了关系型贷款的一些重要特征:(1)发挥信贷专员的关键作用,关注企业的“忠诚度”;(2)重视长期合作关系下对信息的获取和监控,以缓解信息不对称;(3)存在“小银行”优势;(4)部分银行以客户未来现金流作为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立足企业长期发展给予贷款等。但样本银行的贷款合同几乎都是相同的模板,并未显现关系型贷款方式下合同条款的灵活性和再议机制;多数银行仍看重短期利益,只有少数银行注重长期利益,持有“先予后取”的经营理念。本文认为,浙江省商业银行的成功案例在全国是否具有推广与可复制性,有待于进一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