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强烈的实践性是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人格完善的基本目标。在诸多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中,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难度大、易反复等特点所决定,耐挫力与意志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种心理素质集中体现于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韧性上。职业心理韧性是最具整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重要的职业心理能力,它是指在经历重要的职业压力或逆境时,辅导员自身及其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与其自我调节过程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导员获得快速复原和积极成长的适应过程。职业心理韧性水平的高低,关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工作适应、工作绩效,乃至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韧性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当前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测量模型→测量工具→影响作用→影响机制→培养开发”等研究任务,系统深入地回答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问题。论文基于自主研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针对全国高校展开大样本调查研究,借助实证统计分析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围绕职业心理韧性与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相关议题,涉及到的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心理授权和组织公民行为等,通过科学的建模技术,进一步探讨诸多心理素质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开发了具有整合性的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培养方案。论文采用的方法和获取的成果,将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升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全文除了导论与结论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任务:任务一:编制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测评工具(对应第三章)。依据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原理,以职业心理韧性的自我调节理论为模型,研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所开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具有科学的测量模型(包含8个维度32个条目)和理想的信度与效度。任务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现状分析(对应第四章)。采用《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面向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余所高校进行大样本调查,总共抽取了 1249个一线辅导员样本,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韧性总体发展水平和人口学差异。任务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对应第五章)。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指标问题,本文从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与职业情绪情感三个维度,整合了职业承诺、工作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三种职业心理行为,全面立体勾勒出一副具有良好工作适应性的辅导员职业形象——高承诺—低倦怠—高绩效。然后,基于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现状。任务四:职业心理韧性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影响分析(对应第五章)。首先检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对其工作适应性的直接解释力,然后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①,考察职业心理韧性对辅导员工作适应的内在作用机制问题。研究选取最能反映辅导员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职业适应过程,从中锁定职业认同与心理授权两种职业心理能力,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职业心理韧性究竟是通过什么(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何时起作用)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揭示在重要的职业时刻辅导员的诸多心理资源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其工作适应性。任务五: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培养(对应第六章)。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结果,从培养的理论取向、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三个水平,整合了诸多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给出了开发韧性的思路,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培训工作提供系统且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