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冬季高水位运行(175m),夏季低水位运行(145m),水位变动幅度高达30m,形成典型的水库消落带。三峡水库消落带面积达348.9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蓄水运行后岸坡稳定问题和消落带环境影响逐步显现,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国内外倍受关注的生态问题。 为最大程度地减缓消落带的不利影响,保证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开县新县城的生态环境安全,在开县新县城下游乌杨村修建水位调节坝,正常蓄水位168.5m。建成后,水位调节坝以上减少消落带面积5.69km2,水位消涨幅度由22.5m降至6.5m,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并形成典型的双重水位变化。冬季,三峡库区高水位运行期间,汉丰湖维持在175m高水位;夏季,当三峡水库水位消落至145m时,由于水位调节坝的蓄水作用,汉丰湖水位保持在168.5m。为协调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建立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本文以地处重庆开县新城的汉丰湖为例,对湿地公园建设的生态规划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不仅是对湿地生态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而且对指导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及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同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汉丰湖及周边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湿地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湿地公园发展的最新趋势,针对开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及汉丰湖水质保护的现实需求,对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评价,划分了湿地公园的功能区,研究了各功能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尤其是重点针对水位变动探讨了湿地公园生态建设的适应性规划与调控对策。 对研究区域湿地资源进行的定性与定量调查结果表明,汉丰湖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资源类型多样,湿地生境异质性较高,兼具自然性、代表性、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按照《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且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和湿地景观三个单项也都为“优秀”,说明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湿地景观价值高。 在总结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一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探索在水位变动下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水位变动下的湿地公园需遵循动态规划和适应性原则、整体规划原则、原生态保护原则、注重地方特色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和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原则;生态规划方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功能分区、水位变动下湿地生境及水鸟群落保育、湿地植物群落重建、水生态环境与湖岸保护和生态游憩等。 结合国内外湿地公园发展的最新趋势,针对开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及汉丰湖水质保护的现实需求,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汉丰湖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区、乌杨湿地生态岛、消落带湿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区。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湿地资源现状、湿地生态旅游及湿地生态保护需求,对各功能区生态建设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双重水位变动特点,对汉丰湖湿地生境及水鸟群落的保育、消落带植物群落重建、水生态环境与湖岸保护规划和生态游憩进行了适应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