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宫颈癌术后患者接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AMT)时阴道残端在不同分次间以及在同一分次内的动度,分析阴道残端在治疗中剂量学的变化。研究不同分次间治疗间的摆位误差及PTV合理的外放边界。方法:1.选取2019年4月-2019年7月放疗科收治的15例FIGO分期为IA期-IIA的宫颈癌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患者15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38岁,BMI指数<24kg/㎡。术后4周内进行模拟CT定位,根据RTOG指南由临床医师勾画靶区,外照射计划的处方剂量为PTV 50Gy/25f/2Gy(预防照射)。计划设计95%PTV达到处方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全部病人每周放疗前、后CBCT各一次,在所得的CBCT图像上勾画阴道残端,将放疗前CBCT与初始定位CT在骨性配准后通过测量得到阴道残端的分次间动度,同理将放疗前CBCT与放疗后CBCT图像在骨性配准后通过测量得到分次内阴道残端的动度。将患者放疗前CBCT阴道残端靶区导入计划系统中,计算出实际治疗中阴道残端的D98、D95、D90、Dmean、D50、D2,比较计划中与实际治疗中阴道残端剂量学参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对阴道残端序贯加量20Gy/10F/2Gy(局部剂量),在不考虑肿瘤变化,单纯剂量提升时,比较阴道残端在治疗计划与实际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2.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科收治的FIGO分期为IA期-IIA期的宫颈癌术后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患者50例,在治疗过程中全部病人首次治疗前行CBCT验证,之后每周行1次CBCT扫描,共获得206幅CBCT图像,分析患者治疗前头脚、腹背、左右方向上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放边界。结果:1.阴道残端分次间动度在左右、头脚及腹背方向分别为2.5±1.8mm、3.4±3.6mm、3.8±3.8mm,在这三个方向上分别外扩10.6 mm、6.8mm和11.4 mm可以包含阴道残端95%的位置变化;阴道残端分次内动度在头脚、腹背及左右方向分别为0.5±0.9mm、1.1±1.4mm、1.2±1.6mm,在这三个方向上分别外扩3.9mm、2.3mm和4.4 mm可以包含阴道残端95%的位置变化;在预防照射组,实际治疗时D98、D95、D90、Dmean、D50、D2与计划中D98、D95、D90、Dmean、D50、D2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阴道残端局部加量时,实际治疗时D98、D95、D90明显小于计划中D98、D95、D90(P<0.05)。2.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分别为-0.77±1.65mm、1.12±2.08mm、0.63±1.82mm;由此可以得到在这三个方向上PTV扩边值为6.0mm、6.9mm、8.2mm。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阴道残端在分次治疗间及分次治疗内均存在移动,在头脚及腹背方向上位移大于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当阴道残端需要局部加量时,在保证分次间膀胱及直肠充盈尽量一致性的条件下,应将阴道残端外扩边界适当增大,保证阴道残端的剂量能达到处方剂量;经过本研究得出的PTV扩边值,可以作为本治疗中心的PTV扩边值的借鉴,但仍需更大的样本量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