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该作品通过描写不同层面的物化现象猛烈地抨击了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首先本文论述了威利和商品的物化关系—人的创造物反过来支配人,人成了商品的奴仆。威利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好像就只有占有商品和金钱的物欲。更糟糕的是,除了不断榨取威利的金钱,这些商品尤其是电器中没有给威利的生活带来任何的便捷。其次,本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米勒呈现了威利在工作中以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所以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疏远。在威利的工作关系中,当威利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老板无情地开除了他,就如同丢掉废弃的商品一样。威利和他的情妇利用彼此达到取得物质利益的目的。在威利的家庭中,原本由亲情作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被对金钱的狂热所取代,人都被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最后,本文论证威利与自我关系的物化,威利是怎样成为商品,并且服从商品的运行规律,把自己当做商品卖掉。对威利而言,他所谓的讨人喜欢的个性是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像商品一样的卖掉了。通过描写威利和商品、同伴、家人、甚至和自我的物化关系表达了米勒对物化现象的担忧以及对美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威利最终用生命换取两万美元的保险费的事实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将人沦为商品的罪恶。本质上,它把人非人化了。从当下全球都进入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来看,该剧仍然具有时代意义。这个意义上来说,米勒对物化现象的关注与担忧普遍适用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