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影视思维和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并为人们所熟悉的艺术概念,它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电影在主流媒体和大众文化中担当中流砥柱的同时,亦以其独有的先锋性和实验姿态站在文化艺术变革的最前沿。电影既要反映生活的美也要描述生活的丑,“很多蜚声世界影坛的电影艺术家都曾在各自的电影中表现过人类的暴力行为,因为他们认为暴力行为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丑恶现象”。暴力影像作为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生活和某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不只是简单的描述暴力以满足人类本能宣泄的工具。真正好的暴力影像应当是深刻剖析社会和深入探讨人性的艺术作品。
第一部分:前言
由于分析研究暴力影像是理论高度的形而上意义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而理论研究不是“从抽象到抽象”的纯理论的思辨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中必须将理论还原到具体的导演及作品的叙事过程、镜头影像表现风格和角色人物的塑造方法之后,才能科学客观的论证影像暴力进而得出理性系统的结论。因此,从历时时间轴上暴力影像成熟过程出发,综合世界影坛的认可度、各大国际奖项的评选、导演作品的质量口碑、学界的评价等因素,选择以吴宇森、北野武和昆汀·塔伦蒂诺及其作品作为对像来集中考察影像时代中暴力影像这一特殊镜像世界所蕴含的理论意义。
第二部分:叙事策略
作为三大叙事主题的暴力影像在“消费性质”文化的影响,同时受电影艺术自身叙事结构类型方式多样化的作用,暴力影像在形态和风格上日益丰富混杂化不再只是一味的残酷和血腥。真正优秀的暴力影像所采取的艺术思想策略是加强暴力的叙事功能,引导观众以深刻的理性沉思逆向反观暴力从而加深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召唤道义博爱之心、反观当下的社会文化、思考诸如生死的哲理等问题。
一方面对暴力的叙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均会有各自的个性选择,在暴力影像上三位代表性导演的导筒下,电影的叙事模式就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尽管叙事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旨在借暴力影像引导观众直面暴力结果,展现各自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类生命思考并给予现代文明批判。另一方面在叙事主题上,由于暴力影像所表现的共同题材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叙事中都通常不约而同的涉及到相同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表现出影像背后的深刻思考。任何优秀的影像最终总是表现深入的主题,虽然并非都那么宏大,但至少也要表现创作者认为重要的主题,例如揭示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刻哲理,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缘,并将我们对宗教,哲学,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推向更深的层次。
第三部分:镜语风格
暴力影像的特定题材决定了它不能回避带有鲜血和伤痕的镜头,过少则使影片缺少冲击力和震撼力,但过多则流于俗套削弱思想,另外从伦理道德和美学意义上来看,在电影中一味地渲染暴力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技巧性的设计拿捏暴力镜头多寡轻重的“度”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和观众观影后的价值判断。
首先,利用诸如闪回跳接固镜慢镜等镜头技巧扩展镜头的想象空间,凸显镜头的表现重心对暴力影像予以柔化,达到化解暴力表面意义上的血腥感导向人生哲学、对生命的体察。并直逼暴力结果审视暴力于暴力影像的精神深层内核中沉潜出一种理性静思。其次,镜头借助色彩的配置冲击凸显主体,利用色彩的冷暖色调和鲜晦饱和度的对比冲击,从视觉上将暴力场景的血腥残酷展现的分外真实令人生畏。同时利用色彩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渲染影像气氛、引导观众情绪、刻画人物心理变化对暴力的含义进行多层晕染和深刻的描画。最后,在画面中置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或表意色彩的视觉符号,并将其与暴力执行人和执行工具等含义对立的视觉符号置于同个镜头之中,依靠二者激烈的意义对撞丰富提高作品的主题和审美境界。
第四部分:人物定位
在很多电影中人物本身就是故事,尽管不同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含义不尽相同,但各色悲喜人生蕴涵的普世情感与基本人性都一样。观众的情感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而自然流露,并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反观自己进而给予周遭世界以冷静思考、体察生存意义等哲学命题。通过对暴力影像中人物角色的定位发掘暴力影像对人类生存状态及意义等哲学命题的思考。
首先通过揭示暴力人物的多重印象逐渐剥离表象惯常的暴力人物定位,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凡、慈爱、温情等积极阳光的一面。貌似冷酷粗糙亦有细致入微击中人心最柔软的角落的举动,毫无表情的面孔之后,表面的暴力之下也有一股真挚的情义慈爱在流淌。其次,暴力影像中的暴力人物身上往往体现着深刻的多重意蕴,在历史的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的不幸痛苦、生存与毁灭常被忽略甚至遗忘,在庞大社会面前他们是渺小无力。而他们在价值失衡之际以善良、正义、友情之名的搏命呐喊更加深了他们身上的悲剧意蕴。最后,通过角色人物台词去分析诸如灵魂赎还、人生价值和社会文化现象等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