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成果,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内,探讨“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等8个单纯趋向成分作补语时的语法化机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从趋向成分的性质、意义和参照系三个方面,概述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趋向成分是一形多义,各种意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它的演化模式是什么?演化的机制又怎样?这些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二章,在共时平面内构建单纯趋向成分的语法化量标。认为趋向成分是沿着下面的量标语法化:位移动词>趋向动词>附着成分>体标记。在这四个术语中,位移动词是指单独作谓语的趋向成分,趋向动词、附着成分和体标记是指作补语时的趋向成分。语法化量标代表一个趋向成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后一个阶段的语义比前一个阶段的要虚。但是,并非每个趋向成分都按照这个量标走完了它的语法化历程。 第三章,分析位移动词或趋向动词的概念结构。形式是由语义、功能所促动的,各个趋向成分本身概念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语法化程度。本章把位移动词或趋向动词看成是一个运动事件,表示物理空间运动,它的概念结构包括:动体、起始地、目标地、参照系、运动、路径和方向。运动事件的这七个概念结构构成了一个概念化的运动场景,称为运动事件的认知域。位移动词或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的认知域相同。如果把运动事件的认知域看成是基底,那么,上述八个单纯趋向成分所代表的运动事件的差异就在于对这个基底所勾勒的侧面不同。运动事件不同,概念结构的显著度也不相同。概念结构在认知过程中有些是高度激活的,即为“显著的”,有些激活水平甚低,为“不活跃的”,居中的则是“活跃的”。显著的概念结构和活跃的概念结构共同构成一个运动事件的理想认知模式,在人的心理表征上的意象图式。 第四章,分析趋向成分的语法化机制。趋向成分语法化的机制是结构隐喻。在语法化量标中,位移动词和趋向动词表示物理空间运动,附着成分是表示心理空间运动,体标记表示时间空间运动。把物理空间运动看成是始原域,心理空间运动和时间空间运动是目标域,趋向成分的语法化机制就是概念结构从始原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拓展,映射前后恒定不变的是认知拓扑结构,亦即意象图式结构。 第五和第六章,是对八个单纯趋向成分的个案分析。运用第二至第四章的理论分别分析动后补语“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的语法化机制。 第七章,总结全文。点明语法化地实质,指出趋向成分的语义结构对语法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