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与DSA比较,评估MRI和超声检查两种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观察不同性质斑块的MRI和超声表现,分析其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对23例进行3D CE-MRA和DAS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3D CE-MRA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2)对23例进行CEUS和DS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CEUS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3)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间收治的2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同时行MRI和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血管壁斑块的形态、构成成分,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估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价值。
结果
(1)23例患者共计46支颈动脉,3D CE-MRA共发现存在狭窄的颈动脉29支,狭窄点共计31处,其中2支颈动脉发现两处狭窄。与DSA结果对照,28处狭窄分级相符,MRA高估3处。以DSA为金标准,以是否存在狭窄为判断点时,3DCE-MRA对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94.7%、97.9%,kappa=0.957。
(2)23例患者共计46条颈动脉显示满意。超声造影共发现存在狭窄的颈动脉26支,狭窄点29处,其中有3支颈动脉发现两处狭窄,其余20支颈动脉未发现异常。与DSA结果对照,有26处狭窄分级相符,低估3处,高估2处。以DSA为金标准,以是否存在狭窄为判断点时,CEUS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3.3%、94.7%、93.8%,kappa=0.872。
(3)共检测23例患者,磁共振发现粥样硬化斑块31处,分析其图像其中判断为稳定性斑块12处,判定为不稳定性斑块19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61.3%。超声共计发现斑块34例,其中表现为低回声及混杂回声的不稳定斑块19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4.9%。对比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3D CE-MR缔CEUS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术前评价的有效检查手段。
(2)MRI检查和超声检查都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斑块的成分进行分析,根据斑块的形态及组成来判别是否不稳性定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