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3~12个月出现、2~5岁自然消失、预后良好的无热性癫痫发作;血生化、神经影像学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对抗癫痫药物有较好疗效;精神运动发育正常。BFIC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研究群体致力于BFIC基因定位的研究,现已经定位了3个BFIC位点,分别位于19q12~q13.1、16p12~q12和2q24。在前期工作中,将一个来自中国湖南省的BFIC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在DlS2674处得到最大两点LOD值3.14(θ=0),结合单体型分析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IS2864和DIS2830之间约12.4 cM的区域,即lp36.12~lp35.1。
目的:在该BFIC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区域内,选择5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
方法:以基因表达特点和生物学信息为依据,选择CNR2、NUDC、ZDHHCl8、ADC,TMEM39B 5个候选基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分析方法,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在5个候选基因中末发现任何致病突变。发现了10个杂合多态,分别为CNR2基因CDS序列的188,189A→A/G、465C→C/T、660G→G/A、751T→T/C、947C→C/T、999G→G/A和1014C→C/G:ADC基因CDS序列的862G→G/T和IVSll+75T→T/G,其中ADC基因的IVSl1+75T→T/G为新发现的多态。ZDHHCl8、TMEM39B和NUDC基因未发现任何序列变异。
结论:
(1)排除了CNR2、NUDC、ZDHHCl8、ADC、TMEM39B基因为BFIC致病基因的可能。
(2)发现了10个杂合多态,其中ADC基因的IVSll+75T→T/G为新发现的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