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死亡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死亡作为物种共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倍受关注。对树木死亡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而预测森林群落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树木死亡相关信息的深入分析,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理解森林中各树种间的相互关系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特别是在全球变化异常迅速的今天,对森林树木死亡的长期监测对于探究森林对全球变化的晌应尤显重要。基于长白山25ha阔叶红松林样地2004年的调查数据和2009年的复查数据,本文从树木死亡动态、死亡率以及死亡个体的分布等方面,初步分析了阔叶红松林样地树木的死亡特征,具体结果如下:   1)5年间样地DBH≥lcm的独立个体树种数由52变为51,3个树种因仅有的1个个体死亡而消失,新增2个树种;独立个体数从36,908变为34,926,死亡个体数为4,030,死亡个体数占2004年个体总数的10.9%,新增个体数为2,048,独立个体数净减少1,982;死亡量大的树种其新增量也较大,灌木树种的死亡量和新增量均多于乔木树种;胸高断面积由2004年的43.75 m2/ha变为2009年的44.52 m2/ha,净增加0.77 m2/ha,树木死亡减少1.6 m2/ha,原有树木生长增加2.3 m2/ha,新增个体增加0.07 m2/ha;有5个树种的平均胸径减小,44个树种平均胸径增加。   2)样地中全部个体总的死亡率为2.29%,大部分数种死亡率都小于5%,死亡率在种间差别很大,稀有种的死亡率为7.5%,高于平均水平。随林层高度增加,死亡率有减小的趋势,林下层树种死亡率明显高于主林层和次林层。死亡率随径级变化呈“U”型,小径级死亡率最高,40-50Cm区间最低,然后又升高。灌木树种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乔木树种,针叶树种死亡率显著低于阔叶树种,耐荫性树种死亡率高于非耐荫性树种,不同科的树种间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别,生境类型对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功能群和不同生境中的个体,其死亡率都表现出随DBH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3)不同尺度的样方中,死亡个体数和死亡个体所属的种数正相关,因树木死亡而减少的胸高断面积在不同径级上差别不大。小径级个体死亡较多,大径级个体死亡少,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与2004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树种大、中、小径级死亡个体占全部死亡个体比例并不相同。不同树种死亡个体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空间格局主要以聚集分布为主,小径级死亡个体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在其他尺度呈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死亡个体在各尺度上都呈不同程度的随机分布。稀有种死亡个体主要为小于5cm个体,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其他文献
酯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member4,ACSL4)是脂代谢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它催化长链脂肪酸和辅酶A反应生成酯酰辅酶A。这个步骤使长
当今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汽车燃油成为石油消耗的主体,发展电动汽车被认为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充电设施作为发展电动汽车的重要环节,成为电动
学位
为了了解饲料中不同鱼粉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代谢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为试验对象,用豆粕、花生麸和玉米粉替代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1.030~1.038kJ
源于“bottomup”的设计思想,具备器件尺度小、可选材料多并且操作方式灵活等优点的分子电子学,近年来倍受学者青睐。因为当硅基器件因其尺寸、生产成本等限制逐步停滞不前的时
摩尔定律揭示了IC集成度的规律,即随着工艺水平的进步,单片集成电路上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三年增加四倍。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与制造水平之间的差
学位
当今,在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系统商业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B3G和4G)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人们对通信速率的更高要求和
脑电图作为一种安全、无创伤的医学检测方法在许多脑神经和组织的疾病如癫痫、脑炎、意识障碍等的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对人脑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一直是生理学、信息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早期的脑电记录仪的信号放大、滤波、分析和处理是以模拟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彩色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脑电图机正向自动化、快速化、图示化
学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低功耗模数转换器(ADC)的设计成为主流。因此对低功耗并且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研究具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