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死亡作为物种共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倍受关注。对树木死亡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而预测森林群落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树木死亡相关信息的深入分析,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理解森林中各树种间的相互关系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特别是在全球变化异常迅速的今天,对森林树木死亡的长期监测对于探究森林对全球变化的晌应尤显重要。基于长白山25ha阔叶红松林样地2004年的调查数据和2009年的复查数据,本文从树木死亡动态、死亡率以及死亡个体的分布等方面,初步分析了阔叶红松林样地树木的死亡特征,具体结果如下:
1)5年间样地DBH≥lcm的独立个体树种数由52变为51,3个树种因仅有的1个个体死亡而消失,新增2个树种;独立个体数从36,908变为34,926,死亡个体数为4,030,死亡个体数占2004年个体总数的10.9%,新增个体数为2,048,独立个体数净减少1,982;死亡量大的树种其新增量也较大,灌木树种的死亡量和新增量均多于乔木树种;胸高断面积由2004年的43.75 m2/ha变为2009年的44.52 m2/ha,净增加0.77 m2/ha,树木死亡减少1.6 m2/ha,原有树木生长增加2.3 m2/ha,新增个体增加0.07 m2/ha;有5个树种的平均胸径减小,44个树种平均胸径增加。
2)样地中全部个体总的死亡率为2.29%,大部分数种死亡率都小于5%,死亡率在种间差别很大,稀有种的死亡率为7.5%,高于平均水平。随林层高度增加,死亡率有减小的趋势,林下层树种死亡率明显高于主林层和次林层。死亡率随径级变化呈“U”型,小径级死亡率最高,40-50Cm区间最低,然后又升高。灌木树种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乔木树种,针叶树种死亡率显著低于阔叶树种,耐荫性树种死亡率高于非耐荫性树种,不同科的树种间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别,生境类型对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功能群和不同生境中的个体,其死亡率都表现出随DBH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3)不同尺度的样方中,死亡个体数和死亡个体所属的种数正相关,因树木死亡而减少的胸高断面积在不同径级上差别不大。小径级个体死亡较多,大径级个体死亡少,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与2004年该树种的径级分布基本相同。不同树种大、中、小径级死亡个体占全部死亡个体比例并不相同。不同树种死亡个体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林层的优势树种死亡个体空间格局主要以聚集分布为主,小径级死亡个体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在其他尺度呈随机分布,中径级和大径级死亡个体在各尺度上都呈不同程度的随机分布。稀有种死亡个体主要为小于5cm个体,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