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zyj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尽管研究者对提取的负面影响已有所了解,但他们对该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过去二十年里,其直接动力来源于提取诱发遗忘概念与提取练习范式的提出。提取诱发遗忘是指重复提取练习与某个线索相联系的部分记忆内容会使与该线索相联系的其他相关记忆内容发生遗忘。自从Anderson等人(1994)提出提取练习范式以来,许多研究采用该范式证明提取诱发遗忘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迄今为止,尽管大部分已有研究都支持提取诱发遗忘的抑制理论,认为提取诱发遗忘是由于未练习项目在提取练习过程中受到抑制而引起的,但有关提取诱发遗忘的理论解释仍存在一定的争论。例如,有研究提出采用干扰理论来解释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语义类别-样例词对,从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三个方面对提取诱发遗忘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包括三项研究,共6个实验。研究一探讨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特点,包括二个实验:实验1探讨了初二学生与大学生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差异:实验2探讨了老年人与大学生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差异。研究二探讨了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实验:实验3考察了项目强度与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4考察了抑制能力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5考察了注意负荷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研究三探讨提取诱发遗忘的认知神经机制,包括一个实验:实验操纵了高、低两种项目竞争强度,通过分析不同项目竞争强度之间的脑电差异及其与提取诱发遗忘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提取诱发遗忘的产生机制。综合三项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初二学生、大学生和老年人都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大学生仅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这种遗忘是由抑制机制引起的。初二学生与老年人仅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这种遗忘是由干扰作用引起的。(2)项目竞争强度是影响提取诱发遗忘的因素之一。只有高项目竞争强度才町以引发提取诱发遗忘,低项目竞争强度不能引发提取诱发遗忘。(3)项目强度是影响提取诱发遗忘的重要因素。只有高强度项目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低强度项目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4)测试顺序在探讨提取诱发遗忘本质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在前测位置上仍可以观察到强烈的提取诱发遗忘。(5)抑制能力高低会影响提取诱发遗忘,但这种影响受项目竞争强度调节。具体而言,高抑制能力个体仅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则不能;低抑制能力个体在高、低项目竞争强度下均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6)提取诱发遗忘是一种认知资源的加工活动,当在提取练习过程同时执行其它需要认知资源的任务时,提取诱发遗忘会消失。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中,文
目的:通过针刀分层(浅筋膜、肌肉层、侧隐窝)松解下腰背部华佗夹脊穴,观察并分析与传统小关节内口神经根封闭疗法的区别,从而得出一种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易于推广、疗效
探望权中止制度是为了保障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在探望过程中不受侵害,保障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而存在的制度。父母离婚后,未直接抚养方探望未成年子女,增进与子女的感情交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0%,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在近十年获得飞速的发展,根据2009年汽车年鉴统计数据,汽车产业已经占国民GDP8%以上。而汽车研发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根据最近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日趋扩大,加热炉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炼钢领域,加热和退火工艺都需要对钢坯进行加热,因此,加热炉在炼钢领域的应用十分重要。在加热炉使用过程中,其安全
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语言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当代具象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艺术思潮的涌入也促进着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具象绘画艺术中的“单纯色”,其表现上的独特性,审美上的单
表决权信托制度作为股东行使表决权的一种方式,在美国和部分大陆法系国家已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呼吁我国建立表决权信托制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本文借鉴高宽课程的观察量表中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调查小中大班
虽然英语听力很重要,但是英语听力较差的小学生会发现理解听到的内容很困难。他们在听长句时听了后面会忘了前面的内容,无法整体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作者发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