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存在与展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命名,都可照亮意义,但同时也可遮蔽意义。现代文学史上,很多评论家更喜欢将萧红定位于抗日爱国女作家。这固然看到了萧红精神实质的某些方面,但是这一界定的依据是一种外在的政治标准——作家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抗日服务,才能被接纳、认可。于是萧红作品中游离于这一政治标准的部分,不是被评论家有意省略,就是被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读。特别是其后期的作品,由于小说题材与抗战主题无关,于是被大家批判为退步的创作,打入文学史的冷宫,从此以后寂寞多年。直到新时期萧红研究热兴起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这种对作家、作品一统化的强硬要求,无疑掩盖了萧红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叙事魅力。从作家身份来讲,萧红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作家。她有自己的文学观,有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方式,从而在创作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最初是受到质疑和否定的,但从长远的文学生命力来说,这也正是其小说拥有独特魅力的所在。本文将力图突破前人的研究,从叙事手法和叙事主题方面分析萧红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第一部分,神奇的笔触:独特的艺术之思。此部分本文是从手法方面分析萧红小说的叙事策略。正如评论家所说,萧红小说是不像小说的小说。她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字的组合,倒不如说是画面的组合。在这一部分,本人将从独特的时空展现和艺术形式的互渗两方面分析其叙事手法的独特。在叙事中,萧红对小说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处理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应该说,萧红小说的空间结构摒弃了时间结构,散点透视中止了时间的延续性,使得作品呈现更多的是画面感。她通过对小说时间的游戏化处理和小说空间化的艺术构思,完成了叙事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换,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体小说。同时,萧红将绘画的运思方式和构图技法用于小说的色彩运用、形象叙事等方面,以画家的笔法来描绘风土人情和人生图景,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色彩感和鲜明的绘画性。第二部分,失落的神话:丑怪的女性之态。此部分本文从女性叙事角度分析萧红作品的叙事策略。作为现代女性作家,萧红关注的不止是民族问题,更多的是对女性特别是乡村女性苦难的表现及命运的思考。在这一部分,本人将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来把握萧红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宏观方面,她打破了男性叙事话语中对女性形象的神话塑造。她以自己的遭遇为基准,以自己的经历为参照,向大家描述了一个看似陌生却又完全真实的丑怪女性形象世界。从微观方面,萧红以切身的体验为基准,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呈现丑怪的女性之态:丑怪身体的呈现、生育神话的破灭以及母性的丧失和沦落。这些身体化的呈现是以往文学所不曾有过的。虽然是以怪诞的形式呈现,但却是最真实的女性苦难写照,使读者有了另外一种阅读的可能。论文从叙事手法和女性叙事方面分析了萧红小说的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扩大了萧红小说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国际投资自由化的趋势下,各国都不断对外商投资法进行修改和整合以创造更好的投资法律环境。中亚国家相继独立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形成了各自的投资法律体系,对于健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由四大部分理论体系构成:"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学系统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论",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以四大教学规律为内涵
基于需求不确定和纵向约束的链与链竞争环境,识别固定加价合同选择的绩效改进条件和博弈均衡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市场规模、市场份额、价格竞争、零售商预测
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不同金融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使得金融传染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传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致使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的确定成为金融传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本文通过对宁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经验,认
本文从“职业素质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甄选聘用人才的重要标准”的基本观点出发,首先通过分析职业素质的内涵、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现实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
变式是问题解决的有效铺垫,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变式还可帮助学生转变学法,跳出题海。要让学生自主变式成为解题教学中变式的现代发展方向。学生自主变式
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学科。其中心内容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抗否认性。目前,最实际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对
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中国古代雕塑,是指我国古代遗存下来,凝聚着历史文化思想、艺术审美理想、宗教哲学思想以及展现时代风尚和社会风貌的雕塑艺术作品。传统对中国古代雕塑
翁方纲"肌理说"是清前中期的重要诗学流派,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这一流派的认识还非常肤浅。"肌理说"的诗学精神是在对唐宋诗的批判继承中建构起来的,这一流派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