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场内融资融券交易和场外配资为主要代表的杠杆资金的快速入场和之后的监管清理引爆了2014-2015年的“杠杆牛市”之后的股市危机。2014年下半年以来,由杠杆资金包括场内融资与场外配资主导的行情急速上涨,上证指数从2014年初的2450点左右的水平暴涨至接近5200点的峰值水平,这样的疯涨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涨幅超过110%。而在此期间内,两市融资交易余额已由7500亿元的水平迅速攀升至超过22000亿元的水平,融资交易余额的水平涨幅超过190%。而之后伴随着证监会联合多部门对场外配资的清理围剿,杠杆资金被强制清仓和清理出场,股市的疯狂行情最终被停止,股市由最高点暴跌至2850的水平,期间数日千股跌停股市,最后在监管层通过IPO暂停、限制券商做空、鼓励回购等一系列行政手段的干预,股市才趋于稳定回到了正常的水平。在本轮杠杆牛市行情和股市危机过程中,场内融资交易与场外配资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而这恰恰与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引入的初衷相违背,这使得融资融券交易对于股市波动影响的问题重新回到学术界探讨的视野。在融资融券发展至今已经6年多、积累了更多的股市周期后,本文提出了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一个问题,从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引入到我国的股市,融资融券制度究竟发挥了扩大股市波动性的作用还是发挥了平抑股市波动性的作用?第二个问题,在2014-2015年的牛市行情和股市危机中,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否扩大以及多大程度上扩大了股市的波动性? 本研究针对选题提出的两个问题,首先研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这两个研究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其确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从而得知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格局和研究程度,也为本文进行研究提供有意义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在融资融券对于股市波动性这一命题上,由于国内融资融券市场起步较晚,在我国融资融券启动运行之前,国内研究文献对两融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两融交易制度正式落地运行之后,国内开始有学者对两融与股市波动性的问题利用国内运行积累的数据进行研究,学者们的研究的样本期间集中于融资融券推出后的1-4年内。融资融券运行至今已有6年多的时间,而且其启动后1-4年的股市正处于漫长的熊市周期中,如若能将2014-2016年股市行情包含到研究的样本区间内,将使得股市包含更多的周期信息。而对于2014-2015这一波牛市和股市危机的行情中,两融交易对于股市波动所起到的作用这一具体问题上,虽然在股灾结束后有较多的学者对这轮牛市和股灾进行了反思,形成了相关的文献。但整体来说这些文献讨论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场外配资与监管割裂等问题上,两融交易对股市波动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即文献的针对性不强。而且这些文章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而非实证。由此可见,针对本轮行情中两融交易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类专门研究还是略显不足。针对融资融券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基本业务流程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全球各国融资融券授信模式特点进行了横向对比,再对我国的融资融券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进行了回顾,发现了我国两融交易的发展现状存在包括融资融券交易活跃度较低、融资融交易结构严重失衡、两融费率过高、两融可融标的范围仍较窄等几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对这本文提出两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也为第五和第六部分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理论分析表明融资融券对于股市的波动性既存在负反馈效应(抑制作用)和正反馈效应(助推作用),且两者的效应是同时存在的。融资融券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效应的叠加效果决定了融资融券对于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效果和程度。若同期融资融券负反馈的作用强于正反馈的作用,则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将表现为抑制股市的波动性,反之则助长股市的波动。也就是说,融资融券对于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融资融券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这两种效应哪种处于主导地位。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融交易在整个两融运行历史(2010年3月31日至2016年10月27日)中对于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短期来看,融资交易对股市波动性具有抑制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其影响作用是逐渐式微减弱的。而融券交易由于并不是股市波动性的Gra nge r因。通过对实证结论背后原因的分析,融资交易能够发挥抑制股市波动性的作用,实证的结果与原始假设一致,说明了融资交易的负反馈效应在整个股市波动的周期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而融券交易与股市的波动性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主要原因在于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结构严重失衡,融券交易体量过小使其难以较大程度上左右股市的波动性。第六部分针对解决的是本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按照吴晓求(2016)对于这一轮行情的回顾与研究的标准,本文将整个样本区间确定为2014年11月19日至2015年8月26日这个时间区间。同时,按照吴晓求对于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和下跌划分,本文确定了快速上涨阶段(阶段Ⅰ2014年11月19日至2015年6月15日)和快速下跌阶段(阶段Ⅱ2015年6月16日至2015年8月26日),之后对这阶段内的两融交易与股市波动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融资交易对于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在这一轮行情的快速上涨阶段中,融资交易具有明显的扩大股市波动性的效应,而在下跌阶段却并未表现出因果关系。对于融券交易对于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无论是在这一轮行情的上涨阶段还是下跌阶段,融券交易的变动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并未通过,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总体而言,融资交易相对融券交易对于本轮行情的波动更加具有影响力,且融资交易在上涨阶段对于行情的助长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这样的结论与本节的原假设基本相符。分析实证结论背后的原因,同样发现原因同样与融券交易目前占市场交易量的比重极其轻微有关,由于融券交易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量长期维持极低的水平,因此即便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具有平抑市场波动的机理,但由于其体量过小,因此这种作用难以表现发挥出来。